2022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
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
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要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打击偷税骗税。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大力抓好农业生产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积极利用外资。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
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要支持企业用好优惠关税、原产地累积等规则,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
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会动员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
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
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
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
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
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尊重发展规律、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