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我和我的自贸港丨自贸图卷时时新 乡村振兴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1日00:05 来源: 南海网

编者按: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4年来,在这道国家战略发展的时代考题上,海南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答卷。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即日起,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我和我的自贸港”主题系列报道,关注制度创新、免税、教育、医疗、生态、园区、人才、金融等相关领域的代表人物,围绕自贸港建设、生态建设、民生领域方面,聚焦在不同岗位上努力拼搏、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自贸港建设者,以生动实例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者的精气神。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钟圆圆 利声富 易帆

时光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过去4年,海南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带着新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派出大批精锐进驻乡村,他们和村干部一起,带着村民打拼,衔接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动自贸港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驻村第一书记毛仁志:播种希望的田野 擦亮自贸港“民生底色”

“这个春天处处都是好消息。”这两天,海口西秀镇祥堂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毛仁志满面春风。今年开春,村里的特色产业水芹丰收,卖上了好价;村里的光伏产业项目即将落地,村集体经济一年至少增收5万元;乡村振兴项目的初步规划也已经有了眉目,投资达到上百万。站在村委会的门前,望着广袤的田洋,毛仁志心里一阵喜悦,祥堂村的巨变仿佛就在眼前。

2022年开春,祥堂村的水芹丰收,毛仁志在田里采摘水芹。受访者供图

“‘三农’建设在自贸港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自贸港建设的成效与成色。”2019年,初到祥堂村时,毛仁志就知道,脱贫攻坚和自贸港建设是驻村干部的两道“必答题”。祥堂村地处海口西秀镇,紧邻未来产业园、海口市委党校新校区、海口市人民医院西院等重点项目,毗邻海口火车站,G15沈海高速贴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虽然贫困人口少,但由于开发建设,“失地农民”增多,且处于主城禁养区,后续发展是个大问题。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村道被硬化,村庄干净整洁,裸露绿地披上了“新衣”,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周边陆续开建的重点项目变成了村里的“用工平台”,毛仁志跟项目方积极对接,吸纳祥堂村村民作为“占地工”就业,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让村民享受到自贸港建设的红利。

2020年疫情来袭,基层扶贫干部再迎大考,千方百计巩固脱贫成果。年逾六旬的脱贫户陈壮贤种植了大片水芹,为无人上门收购而发愁。毛仁志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并在海口市妇联的协调下将蔬菜赠予海口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家庭。

2021年6月,驻村期满2年的第一批乡村振兴工作队陆续撤离,毛仁志选择留了下来。

“乡村振兴还需要人,我的任务还没完成。”毛仁志决定继续未完成的事业,将祥堂村定位成近郊乡村旅游点,产业以水芹和乡村旅游业为主,走品牌化之路。

做好乡村振兴阶段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是毛仁志的新任务,对脱贫户是“扶上马再送一程”。脱贫户李仁山和老伴已经年逾古稀,儿子去世后,老两口抚养孙子小军。小军中考成绩不理想,毛仁志就帮孩子申请到了海南省乡村振兴励志班名额,小军得以到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学上一门手艺。

“等年龄合适了,我希望他能到军营去接受锻炼,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执行力。”从部队走出来的毛仁志细心地帮老两口规划着孩子的未来。

2021年,毛仁志帮脱贫户的孙子小军申请到了海南省乡村振兴励志班名额,小军得以到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学上一门手艺,毛仁志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小军家中。受访者供图

驻村的日子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为村民操心的琐事组成了毛仁志等驻村干部工作的日常,也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才铸就了山乡的巨变。

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全新的起点,毛仁志又开始了新的奔忙。“要让自贸港的红利真正覆盖到乡村,让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自贸港的明天。”毛仁志相信,只要驻村干部一茬接着一茬干,自贸港的乡村将大有可为。

2019年至今,海南先后派驻了两批乡村振兴工作队,每一批都有8000多名优秀干部,组成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的2758支队伍,他们将时代的答卷写在了广袤的原野,乡村发展的图卷上他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村干部王艳昌:农旅融合 “美丽经济”创新产业振兴之路

春醒万物苏,经过清晨露水滴浇后的三角梅好娇艳。一抹和煦晨光白撒落在花瓣上,生机盎然,三亚三更村创新产业振兴路越走越宽。继因地制宜,采用“专业公司+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三角梅种植特色产业助村民增收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艳昌再出新招:通过资源整合,与专业服务公司合作,将康复治疗养生服务引进村,多途径、多渠道培育新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亚三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艳昌多途径、多渠道培育新产业,通过三角梅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受访者供图

“每月除了1000多元务工收入外,还有分红。”从正在花海中浇水、施肥、修剪的村民韦俊脸上灿烂的笑容,可看出三更村整合农户庭院,种植三角梅实现收益增收的创新产业路走对了。

如何瞄准市场需求找准突破口创新产业振兴路?面对三更村人多地少,种植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王艳昌一直在思索。经多次调研后,王艳昌将创新产业振兴路落脚点锁定在三亚的市花——三角梅。

产业振兴途径找准了,渠道也要多样化才能拓宽产业振兴路。三更村除充分利用村民庭前屋后的空地,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庭院进行三角梅庭院经济项目种植外,还创新机制,成立三亚更享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专业公司+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三角梅种植产业,租赁土地种植三角梅,将三角梅种植产业项目列为三更村集体产业。

2021年,三更村以三角梅种植产业项目为重点的村集体产业收入超过50万元。带动劳动就业300人次,发放务工补贴约20万元。种植基地里的三角梅品种达30种,有红、黄、白等10种花色。

“只有群众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才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王艳昌认为,乡村振兴,一定要选准村集体经济新路子。发展方向上要立足本村优势,瞄准市场需求,找准经济起飞突破口和启动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果则果,大力发展拳头产品,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发展形式上要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采取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上的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只发展三角梅经济面太窄,一定要拓宽三更村产业振兴路。这一次,王艳昌将创新目光瞄向康复治疗养生服务。

目前,三更村已和海南珺华景泰物业有限公司签订乡村振兴项目协议书,双方共同申报国药医养大健康研学中心。充分利用三更村的地理优势,发展医养度假村、生态智慧农业展示馆、中医药研发临床试验成果转化智能孵化中心……

“共享政策的红利时代,引建具有造血功能和创新产业振兴路的国药医养大健康研学中心,将与三角梅产业一起成为三更村黎族同胞们比翼双飞产业,助力三更村乡村振兴。”三亚更享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星颖说。

科技特派员杨小锋:藏农于“技” 科技赋农助力乡村振兴

“只要工作一闲下来,就到村子里去看看老乡们。前不久,刚到村里推广新的水稻品种,现在已经种下900余亩,水稻品种成熟后,将由企业以2元一市斤的价格收购,这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4月9日,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南省科技特派员杨小锋忙得田地、基地几头跑,为了进一步帮扶村子做好产业,杨小锋一直没停下来。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南省科技特派员杨小锋在给村民指导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这个“村子”,就是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2018年5月到2021年7月,学习农业出身的“南繁博士”杨小锋主动请缨,到村子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科技为那受村做乡村振兴的引擎,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至关重要。而此前由于知识、视野、内生动力等方面的严重欠缺,村民种的基本上都是茄子、豇豆、青瓜等传统冬季瓜菜,依赖祖辈传下来的经验种田。”杨小锋说,驻村3年以来,他始终坚持科技兴农,运用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3年的奋斗历程中,杨小锋对村民进行了不少有效的帮扶,村民人均收入几乎翻了一番,产业基础也不断得到夯实。

现在杨小锋已经回到科研岗位,但他心中仍牵挂着那受村的发展,时常回到村里做技术指导。村里有多少地能用来规划育苗场,种植面积最大的芒果品质不稳定怎么办,村民如何申请低利率的贷款、有没有参加农业保险……杨小锋惦记的事越来越多。

“春节以来,那受西瓜就陆续上市,要打造精品西瓜的品牌,就得从品种、种植、环保、培训、品牌、销售六个方面,对村民进行培训,让产业链全方面的改造,才能让村民鼓起腰包。”杨小锋说,在他的帮扶清单里,还列着一项一项的帮扶内容:发展百香果产业15亩,解决那受村百香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存在问题;支持那受村委会采用“政府+村集体经济+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青瓜嫁接苗产业10亩,出苗110万株;精品西瓜种植11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些帮扶“清单”,正等着杨小锋带着村民一项一项实现,在完成科研工作之余,杨小锋时不时就往村里跑,虽然忙累,但他却乐此不疲。

杨小锋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为村民提供产业技术支持,还要帮助村民完善全产业链,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进来为村庄“造血”。如今,扎根南繁科研一线的他仍不断奋战,用南繁科研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科技兴农,正是他不断奋斗的目标。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