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丈夫“走”了欠的钱不能黄,种粮大户李卓秀6年还清130多万外债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9日07:18 来源: 大武汉客户端

与人交谈时,李卓秀很少有手部动作。她总是习惯性地将一双黝黑而粗糙的手握在一起,合在身前。

“出去和别人吃饭,我都不好意思把手放到桌子上。”黄陂区江秀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卓秀常常自嘲自己的这双手“太丑,不好看”。

过去6年里,李卓秀接手丈夫潘世江生前流转的1200亩地,靠着这双“不好看”的手种出的粮食偿还了家里130多万元债务。2021年,合作社产出的120万斤水稻大多进入国家粮库。

“这些地不要丢了,要一直种下去。”潘世江临终前的这一嘱托使得这位农村妇女在知天命之年成为黄陂区种粮大户。

丈夫“走”后,她先还清地租

温室大棚里,李卓秀查看瓜蒌子生长状况。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4月15日上午,看着刚买回的“大疆T40”无人机在自家农田上空起起落落,跟在调试人员身后的李卓秀咧嘴笑着说:“这架无人机可以喷药、播种、施肥。100斤肥料,它两分钟就撒完了。”

李卓秀管理这么大一片粮田缘于丈夫潘世江。

2010年,潘世江在黄陂区李家集街道宋家集村流转了600亩地,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一年后,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亩。

2012年,夫妻俩从姓名中各取一字,在黄陂区成立了江秀蔬菜专业合作社。

当一家规模化农场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潘世江突然病倒了。2015年10月,正在准备冬播的潘世江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一检查,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他从发病到去世,仅仅两个月时间。

李卓秀回忆,潘世江临终前,身体因为化疗已十分虚弱,不能走远路,但仍经常强撑着到地里走走转转。“这些地不要丢了,要一直种下去。”潘世江不断重复的这句话令李卓秀印象深刻。

牵着潘世江的手,看着他一步一停的样子,李卓秀偷偷落泪。“他那个样子,看着真让人不舒服。”

2015年12月30日,潘世江去世,李卓秀接手的是1200亩流转土地和家里160多万元债务。

感觉“塌了天”的李卓秀6天没有下床,睡醒了哭,哭累了睡。

“睡在床上也哭不出钱来。”李卓秀说,丈夫去世后第6天,她从位于黄陂区祁家湾街道的家里来到了宋家集村。

站在自家千亩粮田前,李卓秀收不住眼泪。“这么大一片田地,哪块是我家的,我都搞不清楚。”

一页页翻看着丈夫留下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让李卓秀眩晕且揪心:地租73万元,外债80多万元。除了亲戚朋友,她大多不认识大大小小的债主。

2016年春节前,李卓秀归置了家里的钱,又找亲戚朋友借了40多万元,加上丈夫去世时亲友送的份子钱,还完了欠农民的73万元地租。

李卓秀回忆,2016年春节,家里没有置办年货。“当时,我手头只剩下二三万元钱,也没有心情买年货呀。”

小姑子上门烧了几样菜,两家人简单地吃了顿团年饭。“这是我从小到大过得最冷清的一个春节。”

那年春节后,李卓秀骑上一辆电动自行车,开始每天巡田。剪去长发,肤色渐深,身边人从她的外貌变化中体会出她的艰辛和不易。

尝试尝到甜头,大面积种植水稻

温室大棚里,摆满了李卓秀亲手培育的秧苗。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2016年春天,绿油油的麦田给李卓秀带来的那一星希望之火很快就被绵绵阴雨浇灭,小麦赤霉病在地里蔓延。

眼巴巴看着黄澄澄的麦田变成黑乎乎一片,李卓秀的眼泪如同不停歇的雨水。

她说,丈夫在世时,遇到情况会和农业部门联系,也会收到病虫害防治提醒。“他‘走’了之后,我谁都不认识,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个时候,前来巡田的李家集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技术员唐友清提醒李卓秀,需要在麦田里打药。

但是,那一年的雨水实在太多。李卓秀回忆说:“刚打的药,小麦还没有吸收,就又被下一场雨冲掉了。”

那个麦收季没能给李卓秀带来喜悦。除去成本,她只拿到了16万元,而正常年份应该有六七十万元收入。

麦收之后,李卓秀听从了唐友清的建议,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种了100亩水稻。

唐友清的建议基于风险考虑:水稻病害会相对少一些,会有区级部门农技人员驻守监测。国家对种粮大户补贴较高,还可通过保险规避风险。

李卓秀说,唐友清的建议对她坚持种粮“影响深刻”。当年,这100亩水稻的收益没有让她失望。

2017年,李卓秀改造土地,修筑田埂,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2018年,黄陂大旱。这年夏天,李卓秀经历了难忘的三天三夜。

位于黄陂云雾山西南的矿山水库和巴山水库是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座中型水库。两座水库相距不远,被当地人称作矿巴水库。矿巴水库建成后,水库里的水由主干渠、支干渠流向泡桐、李家集、土庙、祁家湾等界河边各个村湾、塘堰、农田。

宋家集村党支部书记宋五清说,每逢旱季,水渠沿线十几个村要轮流放水,一个村放两三天。为确保渠头渠尾的农田都能有水,每个村放水时都要在水渠沿线每个放水口安排二三人24小时值守。

位于矿巴水库下游13公里的宋家集村是这条水渠的最末端村庄。“轮到宋家集村放水时,如果水渠上游村湾扒口放水,水就流不下来。”宋五清说。

在宋家集村等待放水的3天里,李家集街道、宋家集村组织了一支由40多名党员干部、村民组成的护水队伍在水渠沿线24小时轮流护水,街道和村里组织人员将盒饭和矿泉水送到水渠沿线。

村民张明利回忆说:“当时,我在宋集二家塆村与钊家砦村交界的放水口值守。由于每天阳光强烈,大家把躺椅、凉席搬到水渠边,吃住都在放水口旁。李卓秀每天都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回跑。”

宋家集村放水当天,“晒脱了几层皮”的李卓秀守着上一个村子大邱湾村的水放完后,骑车一路“追着水回村”。看着水涌进自家稻田,她激动得不得了。

“要不是大家齐心协力帮我,这1000亩水稻恐怕要颗粒无收了。”事隔3年多,李卓秀仍心存感激。那一年虽遭大旱,但她的水稻收成还不错。

添置农用机械,靠科技高效种田

李卓秀指导儿子使用“大疆T40”无人机往农田里喷洒农药。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4月8日,拖拉机手朱爱群驾驶着一台农用拖拉机,在地里来来回回旋耕,为水稻春播做准备。

2016年,这名来自邻村的农民开始为李卓秀打工。“这么多年来,李总不容易。”

这台拖拉机是李卓秀在丈夫去世后为合作社添置的第一台农用机械。

“这是潘世江生前一直想买的。”李卓秀说,“2012年,潘世江带我去看过一场农机展会。他坐到这台拖拉机上面就不愿下来,说要是自己家里有一台就好了。”2017年,李卓秀咬牙花十几万元买回这台拖拉机,了却了丈夫的一个遗愿。

“旋耕机8台、撒肥机5台、水稻育苗播种机2台……”坐在合作社门前的小板凳上,朱爱群细数着继这台“久保田”拖拉机之后李卓秀为合作社添置的农用机械,“李总对农业很舍得投入。”

2020年,李卓秀召回在汉口工作的儿子,买来第一架无人机管理农田。“刚买的‘大疆T40’是一架更大的无人机,可以解决稻田的大面积施肥问题。”

2021年,李卓秀还建起一个烘干中心和一个冷库中心。烘干厂房建成后,她不再为阴雨天水稻发霉而发愁了。“之前阴雨季节,水稻会因为含水量过高而贱卖。”李卓秀说,烘干中心现在还可以承接对外加工业务,增加收入。

在黄陂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建国的眼里,除了添置农用机械,李卓秀还注重学习农业知识。

在合作社一个铁皮书柜里,摆放着《现代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数十本农业书籍。“遇到问题,我总能在书里找到方法。”李卓秀说。

走在自家油菜地里,李卓秀已俨然成了一名农业专家。“今年的油菜长得不好,往年都有一人多高。”李卓秀的这个说法得到李建国的印证——今年3月的倒春寒天气影响了油菜的生长。

李建国眼里的李卓秀好学、认真。他当时提醒李卓秀对水稻秧苗采取增温增光措施,以免长时间低温造成烂根,她一一照做。

区里和街道每次举办的水稻、油菜种植培训班,李卓秀都会报名参加。李建国说:“她学会了一整套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她很勤劳,管理作物很用心。”唐友清这样评价李卓秀。除了请教专家和在书本里寻找答案,李卓秀也会向年长的农民请教如何种田、如何打药。

“种田不能靠天收,相信科学很重要。”李卓秀说,“科学和技术相结合可以让种田变得简单而快乐。”

还清遗留货款,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

矗立大片农田旁的江秀蔬菜专业合作社。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2016年12月的一天上午发生的一幕,至今烙刻在武汉兴永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刘海顺的脑海中。

那天一大早,李卓秀从宋家集村出发,坐公交车加上步行,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位于黄陂区前川街道的武汉兴永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见了李卓秀,刘海顺感到“十分意外”。更令他意外的是,落座后的李卓秀从包里取出了2万元现金。几天前,他曾接到李卓秀打来的电话,说“要过来坐坐”,但电话里并没提到钱的事。

2013年前后,潘世江在兴永顺公司购买种子、肥料,找刘海顺赊下5万元货款。

刘海顺说,黄陂区种植大户基本都有平时赊账、年终还钱的习惯。

得知潘世江去世的消息,刘海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钱可能要‘泡汤’了”。“老潘讲诚信,一直没拖欠过货款。但他这么突然一‘走’,接下来的事就不好说了。”刘海顺心里没底。2016年初,刘海顺给李卓秀打去电话,一是表示慰问,二是隐晦地提了一下欠款的事。李卓秀当时在电话里说:“这笔钱肯定会还,你相信我。”刘海顺说,他当时也没太把这话放在心里,做好了要不回这笔钱的打算。

这之后将近一年时间,双方虽也有过电话联系,但刘海顺也没有再催过钱。“她不容易,我也能理解。”

2018年底,李卓秀还上最后一笔2000元货款时,丈夫欠刘海顺的5万元债务终于还清了。刘海顺说:“我没想到她每年还一点,慢慢还清了。”

5万元欠款还完后,李卓秀依然从刘海顺那里赊账买种子、肥料。“每年近30万元货款,她在年底都会结清。我们合作一直很愉快。”刘海顺说。

6年多时间里,丈夫当年留下的160多万元债务,李卓秀已经还了130多万元。“现在剩下的20多万元欠款都是亲戚的。”李卓秀说,“对于这些债务,我有一个原则,先还外人的,再还亲戚的。今年底,所有欠款应该都能还上了。”

“国家现在鼓励种粮食,我没有道理不把这些地继续种下去。这是出于生存的考虑,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李卓秀说,她未来还将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截至2021年底,江秀蔬菜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达1000多万元,年产120多万斤水稻,生产经营总收入达550余万元,年纯利润近40万元。

走出困境的李卓秀还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增加收入,年人均增收2万多元。

(长江日报记者蒋立青 汪丽婷 李婷 实习生骆逸云 通讯员邱舒 骆自伟)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