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绿色生态综合种养 从“夫妻档”到村民参与 武汉家庭农场升级成“超级大家庭”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3日07:16 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曾向朋清早去放羊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曹磊 通讯员 周小平

随着家庭农场在湖北遍地开花,以“复合种养”为特点的立体化家庭农场渐成主流。

极目新闻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武汉出现“一家带动一村”、成员达数十人的“加强版”家庭农场,以智慧化、信息化的综合种养方式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从“夫妻档”到“一队人”,武汉的家庭农场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已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特色代表。而数十人组成的“超级家庭农场”,也透露出都市农业新的发展方向。

家庭农场走向生态种养

5月1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曾向朋就早早起来,将羊圈里的300多只黑山羊赶到山间进食运动。这样的生活,他在新洲区旧街石河村的家庭农场里坚持了10年。

放眼望去,成群的黑山羊在嫩绿草坪上快乐享用特制的“营养大餐”。这片草坪曾向朋特地种植了黑麦草、酥油草,不仅供羊吃,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十几年前回到家乡养黑山羊,2013年经营起家庭农场,逐步开始规模化养殖。”今年35岁的曾向朋是一名退伍军人,2008年回到家乡新洲后,开始尝试养殖黑山羊,从最初的5只发展到现在的300只,又以此为基础,增加了水产、稻米、草场等多种品类的综合种养。

曾向朋的家庭农场面积近100亩,“一开始我只是为了解决黑山羊的粪污处理问题,结果不断了解学习家庭农场的经营知识,走到了现在。”曾向朋说,优良的自然环境是优质农产品的保障,在寻求粪污处理方法的过程中,他寻找更环保的农资材料,到武汉市农业学校等专业机构学习,最终确定了循环生产方式,增加了水稻、太空莲、鱼池、草场等综合种养项目,建成基于“草场养羊+羊粪肥田+水草喂鱼”生态绿色种养的家庭农场。

手机成农场里智慧农具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倡“家庭农场”,武汉是当时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经过近十年发展,武汉的家庭农场已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智慧种养模式——5G时代下的智能手机变为了重要的时尚农具。曾向朋的家庭农场里,打开手机上不同的APP,他就能看到鱼池各种机器的运行情况,也可以清楚了解黑山羊的吃草进度。

“不同农时的天气预报、新型的养殖技术、各地农产品市场的行情波动,以及视频直播、带货销售等等,只要点一点手机就都知道了。”曾向朋介绍,农场里养殖的特种鱼对水质有一定要求,目前使用的一套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可以随时精准掌握水质情况。

在销售渠道,同样依靠智能手机的网络构建。曾向朋说,从农产品的配货、包装、入库,到产品在不同平台进行的直播销售,他要和农场的“家人”们一起从早上忙到晚上10点左右。

在这样的智能养殖模式下,曾向朋去年养殖的66亩鲈鱼、黄颡鱼、长江大白刁等特种鱼实现了年产30吨,亩产4000斤,加上300多只黑山羊,整个家庭农场的综合收入达180万元。

村民加入实现增收

2013年前后,家庭农场大多以“夫妻档”、一家三五口人等单纯“家庭生产”为主。随着从国家到省级对家庭农场的支持,一个个加强版的家庭农场正在成型。

“截至今年,我们已经组成了一个40多人的大家庭,大家笑称是一个‘超级家庭农场’。”曾向朋介绍,他的家庭农场已吸纳周边30多位村民参与农业生产,从事种养殖、配货、入库、包装、消毒等全链条上的工作,保证生产和流通效率。

在曾向朋的家庭农场,村民不仅能够通过参与农业生产获得报酬,还能接受种养殖技术培训,一年每户收入达到5万元。

在武汉市,类似的家庭农产还有不少。来自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市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总数为2054户。这些家庭农场不仅以现代化的种养殖模式带来了优质农产品,也为周边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将村民变为“家人”。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