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寻人神探”帮近百走失者成功寻亲,一块伤疤一个词语都能成为重要线索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0日07:39 来源: 大武汉客户端

“感谢工作人员,把我的妹妹平安地送回家!”日前,黄陂区李集街居民官先生给市救助管理站打来电话表示感谢,之前他的妹妹外出时走失流落街头,被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李升施以援手,及时送回了家。

5月16日,在千里之外的三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接到来自武汉的电话,一位山西籍走失者前不久在三亚被救助进站。武汉的电话提供了这位走失者在山西所住社区的联系电话,找到线索的正是被不少国内寻人圈称为“寻人神探”的李升。

李升将搜集到的寻人信息挂在办公室墙上,拿着资料逐一比对。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靠着受助人员的只言片语、口音甚至伤疤,联动全国寻亲志愿者力量,37岁的李升凭借蛛丝马迹,辗转为全国近百位走失者找到回家的路。

层层查询为走失者寻找寻亲线索

5月13日一早,李升照例打开手机,开始从不同网站上搜罗寻人信息。今日头条公益寻人官方账号发布的一则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名山西籍中年男子在三亚被救助入站。

注意到关键信息后,他与同为寻亲志愿者的湖南爱心警官王曙联系上,将信息发过去,请求能否通过人脸识别大数据系统比对帮忙寻亲。很快传来好消息,男子户口属于太原一家公司下属服务站的集体户口。

14日,李升拨打114查询这家公司,才发现公司已经改名。他顺藤摸瓜找到其上属公司,几经周折,又找到男子过去的同事,打听出该男子曾居住过的社区。从社区询问到男子的家庭信息后,李升当即拨通了三亚市救助管理站的电话。

李升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了15年,不仅为送到站内的走失者寻亲,他还主动加入30多个寻人群及志愿者组织,为身在外地的走失者寻找寻亲线索。

网上每出现一条新的寻人信息都让李升十分揪心。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由民政部开发的全国救助寻亲网、外地爱心警官甚至受助人员的亲属,都成了他找人的好帮手。

“心有正义之火,予人希望之光”,李升的微信名很长,他说,这是坚持了15年的信念。“能为走失者找到家,就是我的成就感”,因为突出的工作成绩,这些年他获得了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基层民政人”等荣誉称号。

录下聊天场景抓“关键词”

救助管理站里有“黄金周”的说法,走失的受助人员进站7天内是寻亲成功率最高的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希望就愈发渺茫。李升面对的,几乎都是早已错过“黄金周”的受助人员。但他认为,即便这样,一样可以收集线索帮助他们。

精神疾病、智力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因为身体或心理原因,部分走失者无法说清地址、姓名,成为寻亲的难点。

每当有走失者被送到救助站,李升都会确认对方能否正常交流。确认后,他开始围着受助人员转,仔细观察对方的表情神态、动作习惯,记录下偶尔吐露的只言片语。

“一个词语都能成为线索”,李升回忆,2018年10月,一位中年男性被送到救助站,只要有时间,李升就来到他身边聊天。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机架在一旁录像,回到家则反复看视频。

李升在自己整理的“疑难杂症”登记本里,仔细比对新搜集来的寻人信息。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南关村”,终于听清楚对方快速吐露的一个地名。李升抓住这个关键词,迅速在网上搜索,寻找和“南关村”相关地名,确定是在河南省原阳县。与当地民政部门取得联系后,李升最终帮助这位男子找到家人。

走失者亲属感动加入志愿者队伍

2018年3月23日,李升护送贵阳籍受助人员杨思明返乡,这是杨思明时隔26年后首次吃上团圆饭。

李升回忆,那年3月7日,杨思明被武汉民警巡逻时发现,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入站后,他自称“杨建平”(音),来自贵州,其他信息一概不知。根据户籍信息网上筛查结果,贵州省并没有符合条件的“杨建平”。

李升开始观察“杨建平”,发现他喜欢吃苹果后,特意买来一兜苹果。面对李升,“杨建平”放下戒备,话渐渐多起来,但依然没法说清家乡的位置。

有一天,“杨建平”发出新中村(音)的地名,李升反复筛选贵州省无数个同音近音的村,搜索到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新中村,辗转找到当地村书记后,对方反馈查无此人。

李升还是没有放弃。一天夜晚巡查时,他又找到“杨建平”聊天,对方突然说出了“清镇”这一地名。李升搜索发现贵州省有个清镇市卫城镇兴中村,他又辗转联系到兴中村,将“杨建平”的信息发去。

与此同时,李升找到曾帮助寻亲成功的另一名贵州籍受助人员的家属,托对方帮忙打听,对方提供了一个贵州省的寻人群。抱着试试的想法,李升加入群并将“杨建平”的相关情况在群里发布,当晚,李升接到了自称是“杨建平”妹妹的电话。

经过核实,各方面均吻合,才得知“杨建平”原名杨思明,来自兴中村,16岁离家外出后便杳无音讯。

护送杨思明一路回家,走出贵阳火车站时,在外等候的家人冲上来,紧紧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杨思明的妹妹感动不已,找到李升,主动要求加入寻亲群,成了一名寻亲志愿者。回到武汉,李升在寻人笔记里写下:“帮助一个人,就是帮助一个家庭。”

手机里存寻人启事建起人工数据库

2007年,李升来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时,身为党员的母亲反复嘱咐他:“那些走失的受助人员一样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工作中要将心比心,善待他们。”

一入站,李升被派到男服务区对受助人员进行生活照料,做些帮忙洗澡换衣、陪同就医、夜间巡查的工作。

李升发现,服务区科长陈继香有一本登记簿,记录着站里受助对象的信息,如果有一天寻亲成功,会在上面盖章“离站”。

李升每天都关注着网上发布的寻人信息,希望自己能出一点力。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陈继香退休后,李升接下了这本登记簿。在外走路时,李升习惯四处看,尤其是电线杆上、公交站牌附近,如果发现有寻人启事,他就拍照打印,细心剪下来贴在登记簿上。

登记簿里,还有从剪报、网站、寻亲群里搜索到的寻人启事,他的手机相册里还存了近百张寻人启事。每当需要寻亲时,他就开始翻看寻人启事,“家里人都笑我迷进去了”。

除了受助人员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基础信息,就连身上的伤疤、胎记,也被李升记录拍摄下来。这本登记簿成了救助管理站的人工数据库。

2017年3月,一名中年男子被救助进站,工作人员百般询问毫无结果。李升翻阅“数据库”时发现,一份2016年的寻人启事照片与这名男子有些相似。他打去电话,这名男子正是寻人启事上的人。从登记簿开始记录的2013年起,已有近百人被送回了家。

靠信念坚持写六本寻人笔记

2016年以来的寻人记录,李升写了六本笔记本。与受助人员的聊天内容、查询进程、心得和总结,被一一写进笔记。

“要耐心一点,打开别人心扉”“买些他们喜欢的零食,可能是个方法”“如果不爱说话,给他纸和笔说不定就成功了”……

李升寻人有一套工作方法,用他的话说是“要耐得烦”。

李升在看网上发布的寻人信息。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李升的本职工作是照料受助人员的生活起居,但一有时间,他会“泡”在受助人员居住区的活动室、操场、食堂,和大家逐渐熟络。“他每天上班先去和受助人员挨个打招呼,没事的时候,就看到他陪着他们”,男服务管理区科长韩山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李升通常是站里最快掌握受助人员喜好、生活习惯的人。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