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走近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得主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6日07:49 来源: 湖北日报

华中科技大学潘垣院士,投身科研事业已有67年。从磁约束聚变、脉冲功率、等离子体,到脉冲强磁场、新一代开关电器,他一次次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为祖国不懈贡献科研力量。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始终把个人追求同国家追求高度统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这一次获得突出贡献奖,潘老说。

你也许不曾见过他,但一定见过他造的桥!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高宗余。    58岁的高宗余,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复杂环境跨海桥梁建造领域有“独门秘籍”,30多年设计了包括京广、京沪高铁跨长江、黄河大桥在内的50余座特大型桥梁,这些“世界之最”宛如一颗颗明珠,托起了他的建桥人生。

潘垣:在求新中不断攻克难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高翔 郭雨辰

他身上蕴藏着无限力量

虽是88岁高龄,仍然每日不离科研。身边人都说,潘老身上仿佛蕴藏着无限力量。

潘垣很小父亲就去世了,童年在抗日战乱中度过。母亲常说,儿啊,没有国,哪有家?“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所以,服务祖国是我研究的根本追求。”他说。

上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后,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钱三强等老科学家的严谨治学和躬行垂范,又深深影响了潘垣。

到了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建设脉冲强磁场,而我国在这方面基本是空白。2001年,潘垣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脉冲强磁场设施,并亲自参与项目申报。经过多方努力,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我国的脉冲强磁场设施,这是教育部高校承建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湖北首个。

“做世界最好的脉冲强磁场设施。”潘垣和团队成员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创造了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推动我国脉冲强磁场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夸父逐日”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

“人造太阳”是指人工利用稳定可控的核聚变技术,通过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的原理释放出巨大能量,提供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潘垣介绍,由于“人造太阳”难度太大,1985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攻克难关。

为人类可持续能源贡献“中国方案”,潘垣是首倡者,也是开拓者。他全程参与了我国ITER计划的立项论证,并前瞻性地引进和建设了我国高校唯一的J-TEXT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静下心、埋下头、吃得苦。20年来,他带领华中科技大学聚变研究所,一方面产出领先的成果,一方面培养高质量人才,还成功地将聚变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

潘垣常叮嘱团队:“国家发展这么快,一定会有新的需要。”在科研道路上,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

坚持十多年,研发出220kV系统用大容量短路电流开断装置,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团队成员袁召至今记得,潘老师当初提出设想时,很多人觉得“异想天开”,实现的过程也充满失败和怀疑,但每每看到这位老科学家的身影,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那么大年纪了,想到什么哪怕是大晚上也会跑到实验室来找人讨论。他都这样,我没理由不好好干。”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年来,潘垣持之以恒推进“电气化+”的学科发展战略,解决实际问题;在清洁能源方面,他提出通过建设柔性直流电网,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问题,顺利建成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国家示范工程,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保障……

“科研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位老科学家言之切,行之恒。

高宗余:“桥”见最好的时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戴辉 冯杰 通讯员 赵鋆冲 丘剑山

“武汉成为中国桥梁原创技术策源地”

“上世纪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拉开了中国现代化大型桥梁建设的帷幕。如今,中国桥梁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中国建造’的亮丽名片。”站在领奖台上,高宗余说,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中铁大桥院团队,属于全体湖北桥梁建设者。

近20年间,仅在武汉的江面上,高宗余见证了10座新桥先后建成通车。但是,从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到长江二桥建成,却用了38年。

这背后,是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桥梁技术的突破。高宗余感叹:“当年,全国桥梁科技精英汇聚武汉,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70年赓续传承,武汉已经成为中国桥梁的人才高地。”他介绍,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就培养了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从自主突破核心技术,到引领世界桥梁科技进步,湖北武汉成为中国桥梁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引领者。

始终将推动中国桥梁事业发展,赶超世界桥梁科技领先水平作为奋斗目标。高宗余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37年,系统构建了高铁大跨度桥梁建造成套技术,使得我国高铁桥梁的跨越能力、承载能力、行车速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创性地开展多塔缆索承重桥梁技术研究,攻克其刚度控制、关键结构与建造技术的世界性难题,使得千米级三塔悬索桥率先在中国得以建成;研发了复杂环境下跨海桥梁建造系列技术,推动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由内河走向海洋。

“现在是中国桥梁工程最好的时代”

1990年,高宗余参与到武汉长江二桥的设计工作,负责力学计算。这是他人生中设计的第一座桥,这一年他26岁。

“每一座桥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管看到也好,经过也好,都会很亲切。”高宗余说,现今,他已主持设计了包括天兴洲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在内的一大批特大型桥梁。其中,沪苏通长江大桥临近长江入海口,跨度达1092米,这是中国桥梁跨度首次超过千米。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50年的时候,当年来华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苏方桥梁专家康坦斯丁的孙女受邀来武汉访问,看着一座座横跨长江的雄伟大桥,她感慨,“当年的徒弟早已成为了师傅。”

“现在是中国桥梁工程最好的时代。”高宗余说,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大保护对桥梁跨度的需求越来愈大,桥梁科技不断创新。正因为如此,这一代的桥梁工程师才能在祖国大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留下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本版摄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