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

不走寻常路的“文物医生”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3日08:23 来源: 经济日报

人生病了可以去医院,文物古迹如果生病了怎么办?在北京,就有这样一位不走寻常路的“文物医生”,他给长城做过B超,给观耕台砖石敷过“面膜”,给雍和宫木柱诊断过“心脏病”……他,就是北京市考古研究所科技保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张涛。

张涛出生于1982年,是地道的北京人,在他心中打小印象最深的建筑是天坛祈年殿。“小时候惊叹于中华民族古老的营造技术,现在,文物保护已经初步实现从经验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我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好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让这些古建筑再保存更长时间,这是我们作为新时代技术人员的责任。”采访张涛时,他刚完成对北海公园小西天建筑群结构安全的现场检测。

整个4月份,他的团队在约1843.5平方米的小西天建筑群,在16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了解建筑各部分结构现状,探查结构安全隐患。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这些建筑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和暴晒,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痛。千百年来,匠人们总结出一套“看、摸、敲”的检查木质建筑的传统手艺:敲击声音清脆,说明木材比较密实;声音闷的,可能存在局部空鼓。但即便工匠的经验再丰富,也难以准确判断病灶具体位置、腐朽程度。

人病了有B超、CT、核磁帮忙做诊断,古建筑能不能做体检?在张涛眼中,古建筑是不会说话的“百岁老人”,需要用现代化手段制定一套系统诊病、整体评估的“体检套餐”。

林业部门用于监测古树生长的微钻阻力仪首先进入张涛的视线。同样是木头,做古建筑木构件无损检测行不行?经过前期上千次模拟实验,他把探针打进木柱芯,用钻头探测出的阻力值形成“心电图”,清楚呈现木柱的健康状况和空洞大小。代价只是木柱表面一个不起眼的小孔。

这种仪器一经应用,就立下了大功。在对雍和宫进行的大规模“体检”中,仪器探查发现,西下穿堂门一根柱子底部出现糟朽,若任其发展,木柱腐朽高度超过三分之一时,就要对整根柱子进行替换,进行拆墙大修。提前发现,可以切除糟朽部分,用新木材与完好部分进行齿接,干预最小。

此后,爱动脑、敢实践的张涛“脑洞大开”,找到了不少古建检测、治疗方法:给明长城“拍片子”动用了探地雷达;用拾振器来判断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性;感应温度变化的红外热成像仪也成了他查看顶棚内部病害的“秘密武器”。先农坛观耕台琉璃砖泛碱、粉化、剥落,他用脱盐纸加去离子水打成纸浆,一点点敷上砖面,用特殊“面膜”吸走可溶性盐。

“干我们这一行,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张涛说,古建筑大多门洞很小又设有门槛,吊篮、升降车等工程设备无法进入建筑群,只能自己扛着检测设备爬上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脚手架,深入建筑的隐秘部位进行测量。

在同事眼中,张涛不只是团队的“主心骨”,更是艺高人胆大的“铁人”。盛夏酷暑,工地突降滂沱大雨,他把雨具让给仪器设备;寒冬腊月,精密仪器畏寒罢工,他把冰冷的电池暖在腋下。最艰辛的工作,莫过于检测天花板上的古建梁架,空间狭小,蛛网密集。他戴上头灯,在1厘米厚的“百年老土”中摸索前进。

参加工作17年,张涛先后主持了云居寺石经洞抢险保护工程、正觉寺大殿台基抢险保护工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抢险保护工程、十三陵长陵祾恩门结构安全检测项目等上百项工作,支撑他的是为古建筑延年益寿的一份初心使命。

刚参加工作时,学化学的张涛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延庆古崖居风化岩体保护。“石壁一摸就掉粉,岩石碎屑有10厘米厚。我认为文物生病该治更该防。”张涛萌生了搭建文物预防性保护学科体系的想法——开门遴选仪器,形成系统性可量化的科学诊断体系。

“文物、古建的预防性保护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我想把检测制度、政策提出来,先搭骨架,再填上石质、壁画、彩绘等血肉,建立统一标准、方法,吸引社会力量进入这个行业。希望三五十年后,留下一个完善的体系。”张涛说。

他创新建立了古建筑木结构整体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组织对70余处文物建筑进行结构安全检测,节约修缮经费上千万元;主持成立了科技保护研究室,重点研究运用无损检测、科技保护等高新技术手段;发表科普论文,启发小朋友们懂文物、爱文物。让他操心的事还有很多:推动学科、标准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引入、研发更多专业的软硬件设备,推动建立文物定期巡查、检测的规范和制度……站在不惑之年的门槛上,张涛初心不改:“古建筑保护是门注重现场实践的科学,我要坚持到爬不动架子为止。” (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