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7日08:04 来源: 湖北日报

8月9日,阳新荆头山农场牧羊湖大队收割机在再生稻田作业。

7月7日,襄阳农科院科研人员展示“襄麦46”,这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

2012年4月8日,襄阳襄城区卧龙镇谭庄村村民人工喷洒农药,对小麦条锈病进行防治。

2022年8月10日,襄阳樊城区牛首镇黄丰村,农民操作植保无人机为水稻喷洒农药。

8月12日,仙桃张沟镇肖脑村,伟鸣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军(右)在稻鳝共育基地忙碌。

7月7日,襄阳农科院专家凌冬(右)在人工气候室察看小麦单倍体苗长势。

8月6日,夕阳下的中国种都大厦。湖北省和武汉市以光谷高农生物园现有种业基础大力建设“武汉·中国种都”,全力打造民族种业的“湖北样板”“武汉样板”。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向能来 安富斌 谢勇

新闻现场

8月9日上午,骄阳似火。

黄石市阳新县荆头山农场牧羊湖大队,种植大户陈平大手一挥,四台收割机一字排开,在再生稻田“突突突”地欢快歌唱。

“驾驶室里都装空调了,不像以前是敞篷的,烈日下要晒脱几层皮。”陈平说。

眼下,正值早稻收割时节,阳新再生稻种植面积超5000亩,“两优S6”“六两优香11”等优质品种再生稻头季将在8月22日前全部收完。

这天上午,军垦农场种植大户雷小明也在组织早稻收割。“头季亩产有660公斤。”雷小明说,“今年县里在技术上主推水稻‘一种两收’、测土配方、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麦精量条播、稻油轮作等,这些技术推广提高了种粮效益。”

阳新粮食播种面积约71.6万亩。近年来,阳新县充分借助和依靠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相关的绿色创新技术,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主要采取有机肥替减化肥、农药减量化等一系列措施,实现病虫绿色治理、农药减量控害、粮食稳产增产。”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柯金贤说。

8月12日下午,仙桃市张沟镇肖脑村,伟鸣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军操控电脑,户外120亩稻鳝共育基地一览无余:稻田里郁郁葱葱,围沟内水草充沛,黄鳝畅游。

两年前,合作社在仙桃市科协指导下,请来华农专家共建“科技小院”。种养专家、学者及农学研究生常驻田边,探索稻鳝共育综合种养模式。

“我们在不与粮食争地的情况下,不仅要种出生态大米,还要养出高品质的黄鳝。”陈军说。

按照不超过稻田面积的5%,他们挖出标准化围沟,种植水草,每亩投放50斤本地“大黄斑”优质鳝苗。种下水稻后,不喷一滴农药、不撒一粒化肥,田埂上,太阳能灭虫灯、诱捕器等生物防虫设施随处可见。灭杀的蚊虫,成为黄鳝的天然饵料。黄鳝则在田间游动,为水稻生长疏松土壤。

去年11月,这里亩产超900斤, “一品稻鳝米”品牌逐步打开市场,定制产品卖到每斤20元,黄鳝每斤销售价达80元。

今年,合作社在扩大300亩基地的同时,带动农户发展稻鳝共育2300亩。

“仙桃累计投入30多亿元,大力创建‘稻+’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发展出‘稻鳝共育’‘稻鸭菇’‘稻鳝菇’‘稻菇’‘再生稻’等系列高效模式。”仙桃市科协党组书记彭继红介绍。

十年,更轻松 更高效

记者手记

8月10日下午,在襄阳农村拍摄农民操作6架植保无人机为水稻喷洒农药画面时,不禁想起十年前,农民还在烈日下背着沉重的药桶打药。

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坚实步伐,我省农业生产稳步进入以现代化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夏日炎炎,奔走在我省农村广袤大地,田间地头机声隆隆,处处可见夏粮丰收的图景。

我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去年粮食总产552.9亿斤,已连续9年保持在500亿斤以上。颗粒归仓的背后,既凝结着农民“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付出,更有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在襄阳市农科院,我们看到,试验田里种植着从南到北10多个省份700余个农作物新品种。作为国家和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的科研基地,这里建有国家级小麦、油菜、芝麻、花生、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科研平台32个,17个科研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科技重点研发项目。该市自主培育的襄麦25、襄麦32、扶麦368、襄麦75等多个小麦品种,亩产突破600公斤,创造了湖北优质小麦高产新纪录,累计应用面积3000余万亩,新增纯收益逾亿元。其中,襄麦46是近20年来我省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抗穗发芽新品种,为降低夏粮“仓门灾”风险增强了一道屏障。

在武汉光谷,我们看到,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生物种业等主导产业,布局“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六大园区,集聚11位院士,建成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农业微生物等12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

这里,诞生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全球第一支试管藕、全国第一个双低油菜、第一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种,以及优质柑橘、水生蔬菜、淡水鱼、高效动物疫苗等83项国际国内领先成果。

“湖广熟、天下足。”十年来,勇立潮头的湖北“三农”工作者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提高近8个百分点,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了湖北力量。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