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付费实习灰色产业链扰乱正常实习秩序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8日18:29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名应届生花费约114580元人民币购买职业培训课程的经历。课程分为两项服务:一是求职信息及导师一对一咨询服务,涉及职业规划/个人评估、面试指导和模拟面试等项目,收费14000美元;二是直推实习项目,费用3000美元。

随后,该应届生前往上海某券商研究所进行实习,但实际情况和想象大相径庭:没有见到对接人之外的工作人员,没有面试或签订合同等流程,和其他3位实习生在门外的小房间待了一个月,从来没有真正进入到公司内。

实习内推由原本的靠谱路径变成了一个需要用钱“铺路”的产业链。对此,《法治周末》记者就实习内推产业化采访了北京市汉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周莎和央视评论员王石川。

《法治周末》:如何看待付费实习现象?

周莎:付费实习是指学生支付高额费用以获得好的实习岗位机会的行为。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好的实习履历能为简历增色,成为找到好工作或者进行海外留学申请的“敲门砖”,因此,在好的实习岗位和学生需求不平衡的状态下,就滋生了付费实习这样的灰色产业链。虽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正常实习秩序的一种扰乱,它扭曲了实习的性质、影响了企业选人用人秩序,也带坏了社会风气,用金钱取代了公平。

王石川:与原来的学校、学院或老师、亲朋推荐,到如今的商业化操作,这种变化无可厚非,一定程度说,从实习“包分配”到实习“双向选择”,这是因时势而出现的新现象。实习生可找到心仪的实习单位,用人单位也能找到适合的实习生,这是双赢。

这种产业化操作,可使实习形成规模化,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规范化。也就是说,中介公司必须严格遵纪守法,不能虚假宣传,不能欺骗学生,不能处处挖坑。建议学生在与这类公司打交道时,要注意保存证据,并签订相应的合同,以便在日后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法治周末》:付费实习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周莎:首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19〕12号)明确,严禁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代为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高校和实习企业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也就是说无论学生付费的对象是实习企业还是企业以外的第三方,这种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其次,既然学生能够通过支付高额的费用买到实习机会,那么就说明这个实习企业内部一定有人在利用其职权左右实习人选而牟利。那么这些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肯定是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是违反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严重的也可能涉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等刑事责任。

更有甚者,这些声称能提供“实习机会”的中介机构或者个人并没有这些实习岗位的资源和人脉,出售的就是虚构的实习机会信息,那么可能会涉及欺诈甚至是诈骗罪,如果其伪造了实习证明等文件,可能还涉及到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等刑事犯罪。

《法治周末》:如何避免付费实习内推形成产业链?

王石川:建议一些大厂每个阶段拿出一批实习岗位公开向社会招募实习生,最大程度确保阳光化操作,尽可能地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为那些适合在大厂实习的学生带来机会,也能提升企业美誉度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中介谋利,应取之有道。收了学生的钱,就要尽到应尽的责任,如果只想到“薅羊毛”“割韭菜”,乃至用话术骗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被骗的学生也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积极向监管部门举报。

此外,监管部门有责任主动监管,规范这个行业,使之健康发展。

对实习中介服务,应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源头治理,而不能放任自流,等到学生被骗后才想起来管理。最好的规范就是依法依规治理,如果法规不够健全,制度安排不够充足,那就在制度设计上入手,全方位地规范这个新生的行业,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行业的正当利益。

周莎:从源头上,企业内部加强对实习岗位的管控力,让员工没有漏洞可钻,没有人能利用职权去买卖实习机会;杜绝任何中介机构和个人去组织管理学生实习工作,实习的开展交还由学校统一管理和进行,不要通过第三方去进行,学校和企业之间直接建立联系,构建好的实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采取有力的手段遏制这些行为、包括投诉、举报、立法等各种举措;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其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