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 我省10个项目入选创历年之最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6日16:49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天纵、通讯员宁叶子)8月26日,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大会在武汉召开。在全国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共推介了100个“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武昌毛泽东旧居、武汉抗洪纪念碑、武汉中山公园等10个湖北建筑遗产项目入选。自2016年我国首次公布20世纪建筑遗产以来,全国已公布“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597项,湖北省被推介项目共计35项(其中,武汉市31项)。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工作,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入选项目涉及纪念建筑、会堂建筑、教科文体建筑、住宅与住区、医疗建筑、办公建筑、宾馆建筑、交通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十几种门类,时间跨度百余年。

我省第六批入选的项目包括武昌毛泽东旧居、武汉抗洪纪念碑、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武汉中山公园、汉口新泰大楼、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武汉詹天佑故居、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群(余家头校区)、洪湖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秘书长金磊介绍,第六批建筑遗产入选项目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新中国建设奋斗史,使具有时代标志性及推动20世纪建筑进步的作品、新中国建设项目占到推介总项目的一半以上。从2020年新冠疫情至今,委员会顾问专家们对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给予极大关注,第六批湖北10个入选项目中,武汉占9个。

会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与金磊发出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武汉倡议》,他们认为20世纪建筑遗产既是城乡发展的事件写就,也是精妙的设计生活的艺术再造,它们需要立法保护,并借助数字技术让建筑记忆“见物见人”,使其成为“城市更新”的借鉴推广的范本。

当日,完整记录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深圳国贸大厦项目的图书——《世界的当代建筑经典——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印记》在武汉首发。该项目建成于1985年,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建三局施工,它不仅创造了设计与施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也为中国建筑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树立了标杆。

【延伸阅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汉谈建筑遗产保护——“活起来”代替“锁起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通讯员 宁叶子

8月26日,在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大会现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分享了他的武汉记忆:一张黑白老照片,是青年单霁翔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

“建筑凝聚着文化的力量,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一定要保护起来,要尊重中国建筑师的创造。”单霁翔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很多建筑的寿命不到30年,就被拆除或改造,这不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单霁翔透露,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新建的建筑大多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一些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外国设计师开始来中国抢订单,他们大多是将海外成熟的项目来“翻版”投标,挤占了“中国设计”大量市场,这也是保护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原因。

“保护建筑遗产,不是把它‘锁’起来,而要它‘活’在当代。”单霁翔说,我国很多地方在进行建筑保护工作时,虽然资金、人力投入很大,建筑也保护得很好,但是与老百姓“距离感”太大,有的拉着围栏只让游客参观,没有融入当地人生活,没有发挥建筑的社区服务功能。

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单霁翔介绍了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创新举措,即,通过政府、非营利组织、公众三方协作,让非政府机构申请活化、再利用政府拥有的闲置历史建筑,再根据社区居民投票确定历史建筑用途,并明确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各项细节,让历史建筑真正“活”在人们的生活里。

单霁翔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设计频频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从“看数量”到“看质量”阶段,希望我国新一代建筑师把每一次建筑设计,都当成新的“科研项目”来对待,打造中国建筑精品,为世界创造新的“历史建筑”。

【责任编辑:贾方】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