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王舒娴 通讯员 马愿)11月12日,湖北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2年第五场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主题,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深入研讨交流,成果丰硕,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致辞。通讯员 蒋朝常 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探索,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历史性变革、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新形态,有着强大的特色优势和深层的文明逻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主题展开研讨,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历史价值。”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在致辞中表示,华中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因农而荣的高校,要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十年以来,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特色立院”的发展理念,在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精读精讲”、武装师生头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上作出更大贡献。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讲话。通讯员 蒋朝常 摄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在讲话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这是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世界意义、理论意义。他指出,湖北全省社科理论界要高度重视、高度关注这一重大理论命题,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研究阐释,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做出贡献。一是要迅速营造浓厚研究氛围,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浓厚氛围和强劲态势。二是要拓展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着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努力推出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三是要面向实践大力献计献策,努力提出务实管用、有原创价值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献计献力。刘爱国突出强调了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围绕“三农”问题、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及工作成绩,同时呼吁广大社科工作者和理论界要强化责任使命,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投身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宣传宣讲等工作中,当好先行者、当好主力军,为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做出社科界应有的贡献。
“创造并丰富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的现代化是和老百姓在一起,和工人、农民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它在中国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主旨报告环节中,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和高校的九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别进行主旨发言。现场金句频出,气氛热烈,思想火花绽放,让真理的味道更甘甜。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在东作报告。通讯员 周子恒 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在东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意蕴进行了深刻阐释。他从独特性、人本性、整体性、科学性和非扩张性相统一的逻辑视角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蕴含着独立自主的立国之基、科学治理的治国之略、普惠全民的富国之道、五位一体的兴国之策、和平发展的强国之梦等五大核心要义。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家教学名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柳礼泉作报告。通讯员 周子恒 摄
国家教学名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柳礼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出五大鲜明特征。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正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挑战性特征;是执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人民性特征;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全面性特征;是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协调性特征;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包容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超越性,充分证明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和历史文化特点选择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喻立平作报告。通讯员 周子恒 摄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喻立平基于大历史观,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时空”。他从现代化的时空意涵、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思考三个维度,概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典型特质: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人民至上的现代化、以农为本的现代化。喻立平强调,在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委员、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星亮以“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题,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明了“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艰难辉煌路”的回顾等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价值及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启示,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他认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就是增强大学生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作报告。通讯员 周子恒 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境遇”主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有两大现实境遇: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之局,中国是世界公平正义的最大维护者,中国式现代化将引领全球化与信息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同时,新时代也是各种矛盾交织叠加的时代。他认为,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够解决各类矛盾,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作报告。通讯员 周子恒 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叙事”为题,以文明演进为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形态超越、文本超越五个维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以往现代化的超越。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目前最完整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呈现,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他提出,学界应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打开方式的研究阐释,形成系统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岳奎作报告。通讯员 周子恒 摄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从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以农村为底色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西方共时并存的现代化、追赶型与原创性相统一的现代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曙光作报告。通讯员 周子恒 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曙光以“两个结合”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够深得广大人民的认可,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相通的。正是因为中国有历史基础、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扎根、成长为参天大树。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春梅作报告。通讯员 周子恒 摄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春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新时代农民经济互助的中国式建构值得期待,在文明层面上,彰显中华民族根脉属性;在制度层面上,彰显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制度优势;在组织层面上,具有组织动员力和感召力的强大优势。同时,新时代农民经济互助的中国式建构应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坚持互惠利他的价值取向、个体与组织合力的发生逻辑、利益与情感嵌套的运行逻辑、推动公共性生产的优化路径。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梁伟军作大会总结。通讯员 周子恒 摄
在研讨会进入分组研讨环节。52位学者在四个分会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