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他是心里装着患者的“追光医生”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5日07:44 来源: 楚天都市报

认为医生不能只是手术匠 将泌尿肿瘤研究成果用于临床让更多人受益

他是心里装着患者的“追光医生”

武汉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金银湖院区泌尿外科负责人蒋国松教授

蒋国松教授(左二)带队查房

蒋国松教授(右二)带领团队研究患者病情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涂晓晨 王成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武汉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金银湖院区泌尿外科负责人蒋国松教授,既是外科大夫,也是扎根转化医学研究的学者。他希望,尽全力突破临床治疗的难点,帮助更多患者。

蒋国松教授的时间,几乎90%都给了患者和工作。在他的办公室有一张行军床,这是他来金银湖院区工作时添的装备,由于常手术到凌晨,他要去病房看看患者情况才安心。

他说,很多患者来自省内其他地区或外省,对手术迷茫又不知所措,医生多换位思考,多些同理心,才能收获患者的信任。

1

再晚下手术

他都要去病房看看患者

12月2日晚上11时许,泌尿外科病房的灯光已经调暗,患者陆续准备休息时,蒋国松出现在病区。刚忙完一天的手术,他满脸挂着疲惫,因为放心不下患者,他一出手术室,就匆匆赶回病房查房。

“爹爹,感觉怎么样啊,疼不疼?”蒋国松说着,打开了床头灯,俯身为老人检查,见各项指标都平稳,他也松了口气,笑着给老人点了个赞。

家人担心问道:“能翻身、下床吗?我们担心扯到伤口,不敢让他动。”蒋国松说,这是微创手术,恢复快,活动都没问题,但就怕躺着不动,下肢静脉血管长血栓就麻烦了。他用手比划,教老人躺床上蹬腿练习,就像骑自行车。家属说:“一看就秒懂。”

临走时,蒋国松“唠叨”了几句,叮嘱老人服药注意的细节,出院后的复查时间等,每一条都说得很仔细。直到家属都听明白了,他才赶去查看下一位患者,忙完时已到凌晨,有患者说:“蒋教授,这么晚还查房,您太辛苦了。”

护士长坦言,这是蒋教授的日常,有时手术忙到凌晨两三点,他也坚持要回病房看看患者情况。

由于第二天要坐门诊,蒋国松索性留在了医院,睡在了自己办公室的行军床上。这是2021年5月金银湖院区开业时,他给自己添置的装备。

“我想自己多做一点,也多留一些时间给患者。”蒋国松坦言。他说,外科医生很忙,经常白加黑连轴转,可能做完手术一天下来,没能和患者见上面,患者们难免会有焦虑、担心。换位思考,他很理解患者的心情,所以每次做完手术或忙完门诊,再晚也要查个房,一来观察患者病情是否稳定,有情况要及时处理;二来多沟通病情、指导快速康复,哪怕是几句拉家常、闲聊,对患者来说也是心理上的安抚。

2

他专注研究 

致力突破临床治疗难点

蒋国松专攻泌尿肿瘤疾病,不仅微创手术做得好,他还善于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再和团队回到实验室进行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突破临床治疗的难点。

今年6月,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蒋国松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内源性非编码RNA对膀胱癌生长及侵袭转移关键作用及机理研究”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一研究,对提高膀胱癌治疗的敏感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容易复发、转移,有的患者甚至做了十几次手术,膀胱仍没能保住,余生只能带着“尿袋子”生活,对他们身体、心理创伤都很大。

如何提高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蒋国松从读硕士开始,就跟随老师开始研究。如今,他自己带领团队,继续扎根实验室,寻求研究上的突破,蒋国松和团队近20年来从未有过放弃。

“做研究的过程很痛苦,可能要经历上千次的失败,但坚定内心选择,顺着那一丝微光总会发现希望。”蒋国松说,自己也曾感到挫败,但每一次的新发现,又能给自己无限动力,他想一直追光挑战。

“我经常问自己,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它能解决临床什么问题?可否为提高治疗敏感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如何转化应用让更多人受益?”蒋国松还记得,近几年研究中发现,人体的DNA损伤错配修复基因如果突变或失活,会导致膀胱癌对铂类化疗耐药,但却对免疫治疗敏感。蒋国松将这一研究用于临床,取得不错效果。他还记得有位20多岁的小伙子患膀胱癌2年多,有血尿,在协和医院检查时发现有相关基因突变,他立马对他使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肿瘤很快缩小,再经手术完整切除,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灶也呈阴性。

“临床和研究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我热爱的。”蒋国松说,这是他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3

多份同理心 

他向患者内心多走一步

在蒋国松看来,当医生不能只是个“手术匠”,还需要有同理心,甚至跳出医疗本身,多维度地关心患者的需求,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医患双方一起达到共同的目标。

“患者也不容易,从全国各地赶来看病,有的甚至拖家带口。”蒋国松说,作为一名医生,不管是在门诊还是病房,他习惯性会多问几句:“老家是哪里的”“怎么来武汉的”“家里有几口人”“干什么工作的”,这些看似和治病关系不大的问题,也是蒋国松关注的重点,他总希望多了解一些细节,也能向患者内心多走一步。

“多沟通,多了解,才能知道患者的内心需求。”蒋国松说,作为外科大夫,他和患者几乎没有发生过冲突,背后没有诀窍,就是一份“同理心”。比如,有些外省患者手术后出院,他会特别留心,患者回家路程多长,坐什么车回家,路上需要多久时间,他会综合判断出院手续办理的时间是上午或下午,既保证医疗安全,又不影响患者回家。

“我总在想,如果坐在面前的患者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他们来找你看病,我又会选择怎样的治疗方案。”蒋国松说,学会换位思考,也设身处地多为患者想一想,根据每位患者的家庭、心理情况等,尽可能优化流程,给出最恰当的诊疗方案,他们总会感受到这份真诚。

25岁的黄女士因为肾结石,赶到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看病,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蒋国松。令她意外的是,在门诊时各种检查流程、注意事项他都交代得事无巨细,就连在哪里缴费、拿药都会一一叮嘱,“一位男医生居然这么细心,我还有点小意外。”黄女士说。

蒋国松对患者的这份“暖”,他的老患者都很清楚。他的电话号码不是秘密,随时可以留给患者,且24小时开机,只要患者有需要,他随时接听。如果是在上手术,他之后也会回电话交代。

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找到蒋国松教授问诊。患者群里说,蒋教授就是照亮患者的一束光,给予温暖、带来希望。

【责任编辑:贾方】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