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新华访谈·正文艺|讲述东方神话,电影工业是我们的底气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4日15:16 来源: 新华网

主持人:各位新华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访谈·正文艺》。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乌尔善导演和郭帆导演来到新华网做客。

乌尔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导演乌尔善。郭帆:新华网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导演郭帆。

主持人:感谢二位导演的到来,一年过半,回看今年电影市场,稳定回升、活力十足,截至6月30日,中国内地影市上半年票房已达262.3亿元,同比去年大涨五成以上。精彩纷呈的春节档,让内地影市喜迎开门红,第一个月就刷新了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纪录。进入下半年,暑期档更是火力十足,有近99部影片定档上映,大片云集,类型丰富。这其中,春节档和暑期档分别都有一部观众心中的“头部影片”强劲登场,他们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前进与创新,也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这便是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和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目前《封神第一部》正在热映当中,而且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很早以前就在期待这部电影了,那么我们也想问一下乌尔善导演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您选择封神系列的电影创作呢?

乌尔善:我从小特别喜欢中国的历史神话传说和古典艺术,然后特别小时候买过一套封神演义的小人书,现在都没有小人书这种东西,当时就觉得看得特别着迷。因为封神的故事里面既有中国的真实的历史,3000年以前的武王伐纣的事件,同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特别的吸引我,所以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后来我开始决定做电影,也是把幻想类型、动作类型和史诗类型当做我专攻的方向。所以当时我们觉得时机成熟,应该做一个非常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化实施类型的电影。封神演义绝对是首选。作为电影来说,充满了电影创作的优势,视觉的奇观,震撼的视听效果非常适合观众进到电影院里面来,享受电影的乐趣。

主持人:太好了,让我们也一起期待一起走进影院,去享受电影带来的乐趣。我们也想问一下郭帆导演,我们观众有没有机会能够尽快的看到流浪地球三呢?

郭帆: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呃正常来讲,我们可能还是会是4年一个周期,因为第一集是4年,第二集其实也是4年时间。现在我们在做一些第三级的一些技术储备,因为我们知道特别是今年人工智能的一个大规模的涌现,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当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力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思考)如何能够把它引入到我们这个行业的生产中,各个环节,它已经覆盖了大概24个应用,那么这些应用在开始的创作期、策划、编剧,甚至于到我们的拍摄以及后期整个流程中可能都会被使用到。我觉得可能我们需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先考察。所以这段时间就变成一个技术储备期,

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您刚刚说的是有正确的时机,然后才有这部电影的创作,然后刚刚郭帆导演也说,其实是有一个长期的技术储备才能完成电影的创作,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封神系列和流浪地球系列的拍摄过程中,从时间到空间,无论是跨度还是难度,其实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动力来完成巨大的挑战。其实我们也相信正是国力的日益强盛,还有文化的日渐自信,才能让导演们有信心来依托于中国电影的强势发展,然后选择如此巨量的题材进行创作,其实近年来国内电影产业对于电影工业化的重视也是日渐加深,在这里就想问一下两位导演了,到底什么是中国电影的电影工业化,而中国电影产业又应该如何去摸索电影工业化的道路,

乌尔善:我的理解,电影工业化起码有这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类型化的创作,在项目开发的阶段,对电影就有类型的划分和类型标准的界定,这是在创作层面的第二个层面是在制作管理层面的,科学化的流程分工配合,完成技术比较复杂的体量比较庞大的电影项目第三个在高新技术的应用层面,这个可能是被讨论最多的因为这几年比如电影技术的更新迭代非常的快,像虚拟拍摄动态捕捉,每年都有新的话题,包括刚才郭帆说的人工智能,这是在电影技术方面层面的工业化。所以我们谈到电影工业化的时候,可能要把这三个层面都要提及,这样可能还是比较完整的一个对工业化的表达。

主持人:能看到乌尔善导演是非常系统的对于工业化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实践性认知。那么对于郭帆导演来说,您觉得什么是中国电影的电影工业化?因为我们知道流浪地球系列您是从七千人到三万人,带领这样的一个团队,在围绕电影工业进行一个精细的雕刻,那么您觉得哪些技术和效率就在您的创作过程中是有提升的?

郭帆:首先你听这个数,第一集我们最后统计工作人员大概就全程累计大概有七千人,第二集更夸张是万多人。通过这两个数字证明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不够工业化。我们还处在工业化的一个起步的一个阶段,因为有很多的部分可能还是需要靠人(力)去填进去做的。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困境,我们更渴望有一个完整的一套流程。刚才乌导说特别对,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样的影片,什么样的类型适合我们的工业化的大规模的一个使用,然后是涉及到管理的部分。你会看到这种万人的大公司甚至都需要企业文化,那么剧组也一样,当我们有几百人上千人的一个剧组在现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个严谨的一套制度去保障。我记得《流浪地球2》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的美术组一度达到过接近700人,那么700人可能是传统的美术指导,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去做管理的,他需要完整的财务、法务,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去帮他去完成日常的这些工作。所以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天我们传统剧组中缺失的部分。其实简单讲就变成了我们的制片团队不够强大了,可能制片团队还要去被拆分开之后,能够应对每一个大型的组别的管理需求。所以这些过程中我觉得我们都在去摸索,不断去摸索。然后我对工业化最直观的理解是我们希望摸索来摸索去,有一天等我们把这套流程摸索完以后,希望能够变成一个被我们使用的工具,而我们不用去太多的考虑它,它更像是画家画画的笔和纸,它是工具。然后如果我,或者是一个方法论的集合,所以我们特别期盼经过探索,未来某一天我们真正能拿起这杆笔去画我们心中想要的图景。

主持人:您刚刚的比喻特别有意思,就是像拿着一个笔然后去创作去作画,您觉得现在这支笔找到了吗?

郭帆:我们今天去看国内可能现在反倒是视效团队的工业化程度会最高,他们整个的包括流程管理。而视效,最核心的部分其实也是它的流程。再其次一点可能是摄影组,然后其次再是美术,很难综合去讲。就像一个水桶一样,我们是有短板的,也有长板。我现在是觉得我们的视效,不管是《地球》也好,还是《封神》也好,我们的呈现已经会比较接近于好莱坞的一线的一个水平,它的相差的时间我就估计10年左右,就是相差的差距。本身在我们这就已经起步晚了,但是当你起步真正开始去做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好莱坞的有一些视效的公司或者物理特效的公司,这个部分已经开始慢慢的没落了,已经走下坡路了。所以追赶就会变成我们还是(更需)要有一个规划。不然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追逐的一些部分可能他已经不被使用了,

主持人:听导演们聊了很多电影工业化的细节,帮我们解答了相对抽象化的工业化概念,也能了解到真正拍摄的工作场景其实也会非常壮观。然后我们也关注到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从筹备到拍摄再到制作,其实是历时9年,而且这次的制作非常不一样,它采用的是三步连拍的方式,您为什么会想要选择这样的方式去制作这部电影呢?

乌尔善:这主要是为了省钱。因为我非常擅长省钱的人,非常擅长省钱的导演首先是封神完整的故事,他是100回的章回体小说,其实改编成电影的话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它变成系列电影,一段段拍,还有一种就是把它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来拍。后来我们决定还是用三部电影形成三部曲的方式,把它完整的故事拍完大概7-8个小时,但是为什么要三步连拍,因为三部一起拍,整个的工作量会非常庞大,你看我们整个建筑筹备就用了两年,拍摄用了18个月,然后拍摄日是438个拍摄日,非常漫长的拍摄日之前我拍的最长的电影其实是寻龙诀,拍了141个拍摄日,但这次拍了438个拍摄日,这工作量非常庞大。但是客观上来说,三部连拍是在整个制作成本和制作的便利性上是有优势的。首先是因为我们《封神三部曲》的主演都非常年轻,20岁左右的年轻人,如果分开拍,可能第二部又4年以后。我们如果三部一起拍的话,起码集中在这两年内训练和拍摄,两年内拍完三部电影,他们年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在故事里面(形象)就会很统一。第二,两年筹备一年半拍摄,这三年半在一起,工作起来(会)越来越默契,第三,如果说三部在一起拍,这些投资就会得到节约,大概我们算了一下,应该能节省20%左右的成本。对封神这样的一个大项目来说,20%是一笔巨款非常多,对非常多,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笔钱。当时我们因为没有三部连拍经验,所以也非常慎重。然后去美国、好莱坞、新西兰,就是针对之前拍过三部曲电影的这几个团队和制片人,跟他们去询问经验,他们最后给予的建议都是如果你有信心,如果你的故事本身是一个连贯故事,我建议三部连拍是最好的一个选择。那最终我们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主持人:所以在这里也想请问二位导演,中国电影工业化在追赶和学习的过程,如何能够守住自己的特色呢?郭帆导演曾经被公派赴美学习过,而且乌尔善导演这次也邀请了指环王的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来担任封神三部曲的制作顾问,所以在此也想请问一下二位导演,中国电影工业化在追赶和学习西方的同时,如何能够守住自己的特色呢?

郭帆:这个现象我觉得第一点还是很重要的,就是当年电影局派我们这些导演去学习,完成第一件事情(是)我们要先见到,而且要亲身体验和经历过。其实我们去那学习,乌导是第一届,我是第二届,我们师兄弟还去了三次。看到那些的时候,其实不会那么详尽的去介绍,也是走马灯一般的,每个环节都介绍一部分,但是很重要就是我们在那儿的时候能够亲历到整个过程,那么通过我们的眼睛去看到一些差距,所以你会发现很有意思一点,这几批回来的这些导演们,都会想着我们如何去做一些跟工业化有关的事情,我们能够让工业化再往前追赶一步。其实我们大家都没有商量过,说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干这件事情,但是潜移默化中都在去尝试第二个点可能就是怎么去事情。比如我其实在“封神”拍摄的时候,我也去乌导那边我也去学习,看到整个那么多的部门,那么多人,他拍了400多天,然后筹备是两年,我第一个感受是非常之安静!那个地方不是闹闹哄哄的,你甚至于掉根针你都能听见。我记得当时探班的时候,乌导进去去讲戏,我在那个棚里几乎听不到声音,大家井然有序的去安排,到了时间就下班,然后有食堂,大家去食堂吃饭,吃完饭包括回去休息,准备第二天的东西,我觉得那就变成了一个范例,这个是很难做到的,它背后是我刚才讲到的管理。我们有什么样的管理能够支撑这么多的人井然有序地去工作,他的工作流程是什么?这些我们需要去不断去总结去探索的。所以这些我们在不断的呃我去看到了封神的这些过程中,我们在流浪地球拍摄中我们也去学习,其实有点传帮带的感觉,我们不断的去叠加,不断去学习。

乌尔善:而且很多其实不同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是一拨人,他在这个电影里得到的经验就可以不断的去往下一个电影里面去应用。

郭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传递的过程是非常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而且是鼓舞人心的过程,你总觉得你背后是有靠山的,你知道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前面探索那群人得来的经验。所以当我们碰到比如说新的更年轻的创作者或者导演的时候,我们也会无偿的去跟大家去分享,希望他能够继续把这个状态传递下去。第三个点我觉得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拥抱变化的一个心态,特别是面对新的技术涌现的时候,今天我们遇到的是人工智能的涌现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种应用的出现,这次上海电影节,刚好遇到了华纳总裁,我也跟他聊,我说你好莱坞现在怎么面对人工智能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干,其实我们大家都一样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干,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干。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个拥抱变化的一个心态,我们要抱着心态去往前、去摸索,摸索新的可能性。我觉得这个反倒是对于我们来讲是个机会。这一下把之前的差距破除掉了,因为技术的原因,现在起点一样了,变成了我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主持人:您刚刚说其实电影的呈现是用技术来延展我们的观点,其实神话传说也不仅仅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精华所在,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想问一下乌尔善导演,在《封神三部曲》的创作当中,传统文化和中式美学对于您有哪些启发?然后您又做了哪些工作?如何用电影创作的方式让这些神话又焕然新生。

乌尔善:因为我觉得神话、史诗,它其实触及到一个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的表达,还有整个民族智慧,所以我们在一个中国传统神话里面去寻找这种生命本质的意义,这是一个中国式的故事,但它是一个可以放在不同文化都能共享的一种价值的探讨或者一种价值的选择。比如说我们做剧本的时候,除了像封神演义原著小说,我们会寻找很多经典的文本里面一些经典的价值观,就比如说来自于《上书》,来自于《史记》,来自于《六韬》,来自于这些已经上古的文本,但你发现这里面比如《道德经》,其实讲到了很多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性的看法,我认为它放在当代都是非常启发的意义的。另外一方面是视觉概念的创造,就像做《封神三部曲》这样的电影,我们要找到它视觉的依据,比如说来自于明代的创作者,他大概会想象什么样的封神的视觉世界,所以我们找到了几个重要的依据,一个是明代元明时期的水陆画艺术,就是我们道观寺庙里面的水陆画彩塑,这里面很多人物的造型跟封神演义小说里面描述的那些人物是一模一样的,就他所描述的世界就是在那些壁画里面,在那些彩塑里面谁能够看得到的。但是这个故事又触及到一部分殷商的历史。所以我们去向河南安阳陕西宝鸡看这些殷商还有周的文物遗址,从里面提炼出一些视觉元素,图腾符号,也用在电影里面,然后这个电影里面还有一些大自然的场景,我们就选了宋人的山水画,把它变成比如预告片里能看到一些昆仑仙境的一些场景,那就来自于宋人的山水画。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重新整理、重新改造,然后变成我们封神世界的美学的依据。但这个世界完全要是原创的,它不能直接来自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文物,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历史还原的电影,我们是一个神话想象的变异。古装片(里有)大量冷兵器战争,原来我们认为做兵器,得用手工做,应该还原当时的技术水平,因为他们拿的青铜剑、戈、钺那些兵器,但是当我们真正去找到传统手工团队给我们打出来后,巨沉,根本就拿不动,很漂亮,但是非常的沉。大家能举起来就不错了,很难谈到表演的问题。后来我们直接就换个方式,完全用三d打印。所有的设计师要把所有的兵器做成三维模型,然后交给三打印机去打印。打印出来后每一把兵器都是一模一样,它不会有偏差,而且用不同材质的可以,比如说我们要拍特写的,肯定铝的材质打印,如果我们拍中景的可能用树脂材料打印,它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但是他做完了以后是一模一样的。

主持人:通过刚刚和二位导演的交流,我们能看见中国电影人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用电影作品的方式来表达出了自己的中国气派。我们也想问一下二位导演,你们觉得中国电影工业目前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中国气派是值得被发扬?

乌尔善:我先说简单说一下。觉得有几个方面其实是中国电影非常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观众的优势,我们的整个的观众简直基数庞大,而且中国观众特别的好,特别的包容,只要有一部分质量好的电影观众马上就燃起来了,中国观众特别的好,这是一方面。第二个我觉得中国人才的储备很庞大,就是我们去看到像好莱坞这样比较发达,电影工业,它有大量的交叉人才,就是它是跨界的。我觉得中国是因为在各个领域优秀的人非常多,然后他应该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出色,但是怎么让他们进入到电影行业里面来,成为电影创作的助力,这个是特别重要的。第三个其实是还有一个整个电影产业来说,就是中国电影有很多类型空白,比如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这个类型领域,一个非常大的空间。然后像封神这种神话史诗的类型,也是电影做幻想类型的一个巨大的类型,之前可能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但是因为中国整个的文化资源、历史神话、传统艺术这些方面资源非常庞大,也是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的。

主持人:您说的维度特别多,从技术到人才,然后到题材都有很大的释放的空间,那么我们郭导在长期的实践当中,您还有哪些探索或者是觉得有哪些空间?

郭帆:可能还有一个是我们怎么走出去的一个问题。我们之前一直在去想,如果我们看到好莱坞的那套方式,就是美国电影走出去的一整套的方式,它是非常好的一个路径。路径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只是在一些地方,比如说我们看到海外的一些上映,但这个上映我觉得只是触碰到了一些皮毛。你比方说我们现在并不太清楚的是,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地方,比方说你在北美是一个什么样的物料,海报是什么?你的宣传的策略是什么?怎么去做?像国内一样的宣传跟发行。那么在欧洲如果你去发可能又不一样,那么多个国家你去非洲应该怎么发?所以这些都可能是在未来我觉得有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所以这次我们去做地球第一集其实已经在海外发了一些了。那么我们也是总结之前的一些经验教训,原来的我们是会找到一家海外发行的公司,我们这次是根据不同的区域,我们有不同的发行,比如说法国有法国的发行,美国有美国的发行,会单独找当地的发行公司,甚至于当地的宣传团队帮我们去做一个符合当地观众观影习惯的。我们还有(不同版本的)配音,我们做了全英文版、法语版、蒙语版很多版本,因为有一些观众不喜欢看字幕,他喜欢听,那就可能又回归到一个译制片的感觉,也是希望能够摸索一下海外发行的路径,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领先,走出去的时候我们至少有章可循。中国的创作者有什么优势,我还有一个可以补充重要的优势是文化优势,因为中国电影的创作者跟中国的观众是在同样的文化语境里面,它有同样的情感的共鸣,也同样关注的主题。其实好莱坞的电影其质量也很好,但是在中国的市场上,它的反应跟在全球市场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关注本土电影的创作,我觉得这个其实是情感的共通性,大家都在一个生活环境里面,大家关注共同的主题,大家有共同的情感的共情性。我觉得这个是中国电影创作者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刚才乌导说到这,我们在拍摄的时候特别有意思,就会因为我们有一个联合国的戏份,那里面有一段是被剪掉了,但是在拍的时候很有意思,是啥呢?谢静老师就带了一些人去宴请所有过来帮忙的这些各国的使团的人,喝酒。但是有一句话是:都在酒里了。都在,酒里,我就问现场的翻译,我说这个都在酒里应该怎么翻译?好多人在那想半天也没有想到一个特别合适的方法,英文不好翻,他说你要不就是把什么东西放在酒里,人可能听完直译之后就说你什么东西放我嘴里了,对吧?都会有误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电影的方式,让更多的海外观众能够理解什么叫“都在酒里了”,这样的话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就可以被传递出去了。我觉得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是非常好的载体。

乌尔善:就是有一个学者说了一句话我特别认同。他说,文化让全世界每个民族各自不同,但文明让每个民族越来越相似。其实我们自己作为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在自己的文化里面发掘出有意义的主题、有意思的故事,能够跟全人类其他文化的民族能够共享的这些共同价值共同情感。然后只不过它是一个中文电影而已,但是这里面的人类的共性,远大于人类的差异。我们都会讲,比如亲情的故事,关于爱的故事,关于牺牲的故事,关于为了更高的目标去奋斗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是人性所共通的。如果能够超越我们自己对文化的局限性,然后能达到人类的共识和共鸣,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作为电影创作者需要追求的目标。

郭帆:也借着刚才乌导说的关于文明的一部分,其实在今天的技术的应用下,我们的技术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各个方面,在艺术在技术的推动下,也会让我们的全球化会越来越紧密。所以我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件事情可能不是不仅仅是当下,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去讨论的一个事情。我们如何去在我们的命运休戚与共的同时,我们如何去相处?我们如何能够建立一个我们希望中的美好的世界,这可能是一个很长的问题,那么在电影的主题上也会跟他有关,也希望通过电影这个方式,这个载体,向全世界的观众们能够释放出我们的想法以及我们的善意。

主持人:十分感谢二位导演的分享,相信通过专访,观众朋友们一定也会有自己的触动,而且也希望大家走进电影院,关注《封神三部曲》,关注《流浪地球》系列,然后也希望我们中国电影工业化越来越好,感谢二位导演,欢迎大家再次来新华网做客,下期访谈再见。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