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志愿军老兵回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难掩激动 “最可爱的人”载歌载舞庆祝胜利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7日08:13 来源: 楚天都市报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展览中的坦克模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入口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士峰

1953年7月27日,朝鲜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2年9个月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又一次伟大的胜利。

硝烟散去70年,当年的年轻战士如今已两鬓苍苍,但回忆起战争胜利的那一刻,他们仍难掩激动。

帽子都往天上扔

载歌载舞庆胜利

“我们师当时在朝鲜北部的元山修筑工事,听说胜利的消息,大家都把自己的帽子往天上扔,还有人对天鸣枪,庆祝胜利。”95岁的志愿军老兵魏迪仁,回忆起1953年7月27日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其实魏迪仁当时并不在这群欢庆的战士当中,但他同样也在和周围的人一起,欢呼、跳舞,欢笑中夹杂着泪水。

上甘岭战役打响时,魏迪仁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宣传干事。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他是在团部指挥所得知的。之后的几十年里,转业回到湖北孝感、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他,仍然坚持在省内外义务做报告,讲抗美援朝战争、讲上甘岭战役、讲黄继光等英雄的故事,为的就是让英雄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从上甘岭下来以后,1953年3月,我奉调回国,到长春参加政治干部学习。”魏迪仁说。当时学校500多人,大约八成是和他一样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干部。1953年7月27日,当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传到学校,所有人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一向严肃的校园里,飘扬着歌声、欢呼声,成了载歌载舞的海洋。

耄耋老兵忆当年

再次唱响《南泥湾》

宣布胜利那天的庆祝,其实不是魏迪仁和战友们聊得最多的。回国后,他们谈到最多的,还是惨烈的上甘岭战斗。黄继光牺牲的阵地,离魏迪仁所在的团部指挥所只有900米左右,枪炮声清晰可闻,火光清晰可见,当连长万福来通过电话,向指挥所报告黄继光牺牲的消息时,所有人都痛心极了。回国后,黄继光的母亲一直是魏迪仁记挂的“黄妈妈”。1974年,黄妈妈来部队慰问,魏迪仁全程陪同。战士们激动地围着黄妈妈说:“黄继光牺牲了,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上甘岭的记忆,也一样刻在88岁的志愿军老兵王清珍的脑海里。当时只有16岁的她,是第15军45师的卫生员。在战斗最激烈的阵地——五圣山主峰下的坑道里,最艰苦时她一人要照顾20多名伤员。她记得,有一位伤员流血过多,腿部截肢后由她照顾。伤员看她年纪小,问她怕不怕,她说:“你们不怕,我也不怕!”第二天,这位伤员因失血过多牺牲。

战场上容不下更多悲伤,王清珍和战友们的任务是抢救更多伤员。急救物资不足,他们就冒着炮击轰炸,收集美军照明弹上的降落伞,撕开制成绷带。回国后,第一次看电影《上甘岭》,她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片中“王兰”的原型之一。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即使年事已高,许多记忆开始模糊,但这首《南泥湾》,王清珍仍能流畅地哼唱出来。当时在上甘岭的坑道中,她曾一遍一遍地给伤员们唱这首歌,激励他们和伤痛作斗争,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永恒的197653

人民从不曾忘记

197653,这是2020年10月,极目新闻记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出口处看到的一串数字。这个数字代表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的197653名英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平均每天有大约200位志愿军战士血洒疆场,他们中的许多人,把自己的身躯永远留在了朝鲜。

人民从未忘记为国捐躯的儿女。2014年至2022年,中国先后9批从韩国接回志愿军烈士遗骸。2022年9月16日,一架运-20飞机搭载着88名志愿军英烈遗骸进入中国领空,2架歼-20战机与运-20组成编队,以新时代人民空军特有的礼仪,接迎和护送英烈回家。而这2架护航战机所在的部队,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中国空军部队。当年,这群平均飞行时间不到100小时、被经验丰富的美军视为“菜鸟”的中国飞行员,在朝鲜北部开辟了一条令敌胆寒的“米格走廊”,让美国飞行员惊呼:“中国在一夜之间成了空中强国。”

在埋骨他乡的英烈名单中,还出现过自己去朝鲜接回“遗像”、拿回“迟到”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的“活烈士”柴云振。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担任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7班班长,他带领全班仅剩的3名战士直插敌群,仅用20分钟便夺占了3个阵地,歼敌200余人。在与敌殊死肉搏中,他右手食指被咬断,全身24处受伤,当场昏死过去,被转送回国救治。由于与部队失去联系,他被认定为烈士,直到30多年后被老部队找回。

2020年10月,找回柴云振的空降兵某军原副师职研究员李天恩,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为了找到柴云振,他们根据部队行军作战的路线,在沿途“撒网”,向当地民政部门发函,请他们帮忙寻找柴云振。发出四五十封信函后,他们终于通过一位给柴云振包扎的老兵了解到,柴云振是四川口音。于是李天恩写了一条92字的寻人启事,在四川日报上刊登,终于找到了柴云振。

继承志愿军精神

这是最好的纪念

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换来的是今天的幸福生活。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虽然没有了战争的威胁,但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子弟兵仍然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就像当年的黄继光一样,张开双臂,保卫土地和人民。

从1998年抗洪,到汶川抗震救灾,从面对惊涛骇浪的“人墙”,到“十五勇士”5000米高空的惊世一跳,一代又一代空降兵,像他们的先辈黄继光那样,将生死置之度外,为老百姓撑起一片天空。

炒面、冻土豆,至今仍是空降兵驻鄂某部新兵下连队必吃的一顿饭。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带着这些今天看来难以下咽的口粮,与占据巨大装备和保障优势的联合国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今的空降兵,“钢”也多了,但老一代志愿军的“气”,在一代一代传承着,成为空降兵永远的军魂。

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多年后,魏迪仁仍然没有停下东奔西走宣讲英雄故事的脚步。他说:“我们今天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最不能忘记的是志愿军精神。作为一个新生的人民政权,一穷二白;作为一支经历了长期战争的人民军队,没有休整。即使面对最强大的对手,仍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赢得胜利。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仍然要继续发扬,一代一代继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