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永真(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中国大力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以互联互通为主线,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繁荣。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为“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人文交流作为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传播各国文化、展示国家形象、建设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意义重大。
(一)
人文交流,一般包含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从而塑造区域文化认同、价值认同,达成区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2017年7月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人文交流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定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表现为交流主体的多元化。诸多主体交流的目的通过传播自身的文化理念、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技术等促进不同国家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和各种活动的支持。这种自发组织的人文交流,是推动政府层面深层次全面交流的基石。其次表现为交流方式的多样性。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推动不同国家人民间的人文交流,实现有国别无隔阂、互相理解的最优状态,以彼此国家人民自发形成有利于交往国的舆论氛围,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进一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民意基础。最后表现为交流效果稳固持久。促进人文交流不仅能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创造沟通、对话、交流契机,还能增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互相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历史、地理情况的机会,增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之间的友情。
“一带一路”倡议始终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顺应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潮流,彰显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共建国家的文化串联起来,同时也为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国家人文交流取得较大成效,如与共建国家互换交流生、建立智库研讨平台、开启旅游合作年、举办文化年等等;人文交流的多方位深层次开展,促使共建国家不断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经贸合作额持续上涨,彼此间信任度和理解度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内容以“五通”为主,即积极构建政府层面的政策沟通,共同建设连接亚欧非大陆通道的基础设施联通,贸易往来频繁的畅通,资金链的融通,人文交流推动的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人文交流得到大力发展,由原先规模小、层次低、领域少,发展到多层次全面的沟通,逐步成为彼此间文化交流和合作机制构建的枢纽。
与此同时,人文交流润物细无声,在尊重共建国家文化风俗和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有效打开各国民众的人心,为“一带一路”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舆论环境。“一带一路”借助人文交流促进了各种不同文化哺育下的民众相互理解,树立了中国在他国的形象,唤醒了共建国家古文明中的合作意识,推动了合作交流平台的搭建。
(二)
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走出一条和平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朋友圈”也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经过10年深耕细作,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深入开展了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打造了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铺就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的阳光大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既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也有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相继落地的农业、医疗、减贫项目,致力于解决共建国家关乎民生福祉的实际问题,以减贫领域为例,中国菌草种植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得到推广,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契合共建国家减贫发展需求。这些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有效地提升和改善共建国家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他们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人文交流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化为精美细腻的“工笔画”。
在“一带一路”积极践行创立宗旨、为共建国家创造了无限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共建国家架起了一条人文交往、文化互赏的友谊之桥。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惠的理念,尊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精神创造和文化传统,与共建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截至2022年,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已发展成员单位539家,覆盖92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形成。“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超全球一半的文化遗产,加强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丰富中华文化的同时,还促进了文化共荣发展,推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三)
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人文交流,推动了文明互鉴和文化融合。未来,要在人文交流的基础上更加主动地通过多方向、多渠道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共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夯实共建“一带一路”民心民意根基,逐步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倡导不同文化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互鉴。承认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共通性,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共建国家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充分尊重共建国家不同宗教信仰,重视和加强宗教理论研究、交流与合作;与共建国家一道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文旅合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丰富促进人文交流的对话机制。据统计,全球6000多万海外华人中约60%居住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风土民情更好的对接。因此,要发挥好“民相亲”“心相通”的桥梁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与民间合作模式,加强学术往来,加大对共建国家留学生的培养,增强智库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各类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区域间、城市间人文交流,通过文化互动来消除偏见,发挥共建国家华侨华人的交流使者作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和共建国家可以宣传企业文化为契机,传播彼此国家的文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可举办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包含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交流会,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民间组织可从旅游活动中,通过人民群众个体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共建国家故事,以个人言行举止展开人文交流;社会团体可利用好电影节、书籍翻译、书画展及出版物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人文活动,进行文明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社情民意基础,人文交流则是民心相通可依赖的桥梁纽带。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可以通过人文交流不断促进相互之间的民心相通,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