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如同一条巨龙横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曾经的库布其沙漠是民谣里唱的“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30多年来,鄂尔多斯人将“敢向沙漠要绿色”的决心刻在祖国北疆的大地上,让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得到了治理,披上了“绿装”。
置身库布其,人、沙、水、动植物、阳光、科技……一起演绎着“绿”的协奏曲。
第一乐章:水的“指引”——引凌入沙
走进位于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湿地,远远望去,众多沙丘中环绕着无数个水泊……“沙漠里面的水都是黄河水引过来的,能有今天的景象不容易!”杭锦旗水利局副局长樊文彪说道。
据了解,黄河流经杭锦旗全长249公里,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开河流凌两个过程,凌期长达120天,极易引发凌汛灾害。库布其沙漠占杭锦旗总面积52.2%,因长年缺少生态水资源,原有柴登湖泊萎缩,草场沙化,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一边是凌汛如“脱缰野马”,一边是黄沙如“骇人巨兽”,如何治沙又治水?两害变一利?“引凌入沙!”樊文彪激动地指着“沿黄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地图说,“2015年开始,我们就从黄河南岸总干渠向库布其沙漠进行分凌引水,在凌汛高水位的时候把水引到沙漠里来,既缓解了防凌防汛压力,又有利于沙漠生态环境改善。沙漠腹地已形成近10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长期栖息,新增造林14平方公里,形成了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构成沙水相连的生态自然格局。”据悉,生态湿地的覆盖面积还将继续扩大,同时实现区域水系互连互通。届时湿地面积将达约300平方公里,形成从黄河引水、自流经过库布其沙漠、再退还黄河的水循环格局。
水带来了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让附近牧民的生活有了新盼头。那仁满都呼就是见证者和受益者,“以前在沙漠里养牛想都不敢想,现在有水了,我不仅能养牛还能养河蟹和鱼嘞!年收入也从几万元增加到几十万元。”
第二乐章:沙的“蝶变”——沙漠改性
你能相信吗?这还是那片沙漠。站在观景台上,一股绿浪翻滚袭来,昔日黄沙大漠摇身一变成了万亩良田。
2023年是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在库布其沙漠落地生“绿”的第二年。“只要加入土壤改性剂,沙子就能‘变土’,不仅能防沙固沙,而且改性后的沙子能生长各种植物,节水保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重庆辰砂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刁礼华说。
据悉,由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与重庆明进建设集团共同创办的重庆辰砂生态科技于2022年1月开启杭锦旗沙漠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沙漠土壤化”项目。随着2500亩沙漠改性的成功,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就被播撒在库布其的金色大地上。刁礼华感慨道:“鄂尔多斯政府非常支持,从项目审批到用地、用水全方位给予保障。所以项目进展快、见效快!”当年(2022年),试验种植的苜蓿、土豆、高粱、玉米、辣椒都非常成功,产出的土豆更是以品相好、口感好获得了北京、重庆、陕西等多地市场的青睐。
走在田间,一簇簇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正如吉日嘎朗图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杨恒说的,“以前无人看管的‘沙窝窝’变成了宝贵的‘金窝窝’”。目前,“沙漠土壤化”生态修复技术在接近3万亩库布其沙漠中应用,预计在2028年项目总实施荒漠化治理面积将达到10万亩,这是科学防沙治沙的有效实践,也是库布其沙漠由“无价值”到“有价值”的一场开拓性探索。
第三乐章:人的“守望”——扎根沙漠
这里有勇于当担、敢想敢做的治沙企业,也有无数甘愿扎根大漠,势与黄沙搏终身的平凡人,姜新宁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凭借多年的治沙经验,他来到杭锦旗筹建了神漠蓉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研究适合当地生长的沙生、超旱生植物以及林下药材种植开发利用等技术。
“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就是姜新宁这些年从“人沙搏斗”到“人沙和谐”最生动的实践。姜新宁介绍:“肉苁蓉是一种寄生植物,寄生在梭梭的根部,因为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有‘沙漠人参’的美誉。”
这几年,凭借着“沙漠绿了,农牧民富了”的坚定决心,姜新宁开发出了一套以天然梭梭林为辐射源,向周边主推梭梭人工造林—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肉苁蓉产业开发—促进沙漠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如今,他流转的3万亩沙地已全部种上了梭梭,成活率达到80%以上,其中5000亩梭梭也已经成功嫁接了肉苁蓉,并带动了周边牧民从事种植肉苁蓉产业。与云南某茶厂合作开发的苁蓉红茶也在广东、福建等地掀起抢购热潮。谈及未来,姜新宁表示,肉苁蓉市场需求量很大,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5年内要在库布其沙漠西部营造梭梭林10万亩,接种肉苁蓉2万亩,带领更多农牧民过上好日子,让沙漠添绿又“生”金!
“以前是谈沙色变,现在的沙漠是聚宝盆!”抱着肉苁蓉,姜新宁开怀大笑。
第四乐章:光的“驻足”——蓝海骏马
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一场科技创新治沙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走进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19.6万块的光伏板如蓝色海洋,一匹“骏马”正奔驰在这片大地上。
年均日照时间可达2000小时、集中连片未利用的沙地、发达的送储电网线路,这些便利条件成就了达拉特旗光伏发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大力开拓沙漠光伏产业的同时,如何把“清洁能源开发与防沙治沙有机结合”也是达拉特旗人一直探索的课题。这些年,达拉特旗采取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光伏创新治沙模式,向光要电减排、向沙要绿固碳、向绿要地增收,真正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蓝海间,黄芪、黄芩等植物在光伏板的庇护下连片生长。紫穗槐、黄芪等沙生植物,实现防风固沙和生态修复同时,也能保护光伏阵列间地面免遭风沙侵蚀。
“现在,我们又投资了1.7亿元的“牧光互补”高端肉牛标准化养殖项目,投产后将带动周边约1100户农牧民增收和20万亩青贮牧草种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鄂尔多斯市能源局新能源室主任张兵说。
目前,达拉特光伏领跑基地100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年发“绿电”可达20亿度,节约标煤6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年,减排粉尘45万吨/年,有效治理库布其沙漠已达5万亩。下一步,达拉特旗要继续巩固发扬光伏基地项目“光伏+生态”先进建设经验,将沙漠生态修复治理摆在沙漠光伏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到2030年,有效治理沙漠面积将达80万亩。
鄂尔多斯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利沙之长、避沙之短的治沙理念向世界贡献了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曾经的库布其因“沙”而闻名,如今的它因“绿”而动听。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