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在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隆重举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吴江龙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东湖之滨,珞珈山麓,层林尽染,芳华待灼。
这里,坐落着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武汉大学。11月29日,这所驰名海内外的高等学府,迎来了百卅华诞。
自1893年,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以来,这所从风雨中走来、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学府,始终回应时代关切、勇担时代重任,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用人文之蕴、报国之志,不断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华章。
敢为人先 稽古拓新
绵延百卅珞珈文脉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对家国情怀与追求学术的理想信念,深深根植于武汉大学这片山水之间,历久弥新。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13位一大代表,其中5位曾在武汉大学学习和工作过。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13年之久,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高校之一,如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学科评估“A+”学科等优势,以1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为牵引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一批高水平成果。
珞珈苍苍,群英荟萃。
被誉为武大“哈佛三剑客”之一的吴于廑先生,1947年从哈佛学成回国后一直在武大执教。他与周一良先生共同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世界通史》和撰写的系列论文,对全人类一体化进程进行了宏观勾勒和系统阐述。唐长孺先生从1944年开始在武汉大学任教,他对史学研究涉及广泛,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研究。学界评价他对魏晋隋唐史研究的贡献,堪与陈寅恪先生并驾齐驱。由他主编、经10年寒暑整理出版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文录本10册、图录本4册曾获国家古籍整理特别奖。
从教60余年,雪鬓霜鬟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宗福邦带领大家深耕古代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历时35个春秋完成2600万字的《故训汇纂》《古音汇纂》编撰,留下传世“大书”。
……
岁月悠悠,初心不改。
眼下,武汉大学正深入推进《民藏》《汉剧艺术大典》编纂工作等大型文化工程,珞珈“大先生”们前赴后继、皓首穷经完成鸿篇巨制,铸就各自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它们不仅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仰望九天 叩问大地
践行科研报国使命
从“两弹一星”到粮食安全、从测绘遥感到极地科考、从生物科技到生态治理、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文化传承创新到新型智库建设……百卅年的武大历史,也是兴学图强、科研报国的历史。
全面抗战时期,武大师生辗转西迁到四川乐山时,虽然经费奇缺、条件艰苦,但科研成绩斐然。据统计,1936—1949年,武大教师在顶级刊物《自然》《科学》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5篇于乐山时期完成。
今年6月14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武汉大学何光存教授课题组关于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和付磊教授团队关于液态金属的研究成果。两项研究成果同日登上这一国际学术期刊,在武汉大学建校史上尚属首次。
矢志创新、科研报国是一场接力赛。在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武大积极担当,硕果累累:北斗导航定位精度世界领先,为国之重器擦亮中国“慧眼”;红莲型杂交水稻位列世界三大杂交水稻系之一,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病毒免疫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步,写入国际免疫学教科书……
今年5月21日,“珞珈二号01星”成功发射入轨。这是武汉大学牵头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四星”,也是国际首颗集遥感成像、气象探测和水利应用于一体的卫星。
“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高实时性的水利遥感产品,是解决许多水利工程问题的前提,而这正是国内外尚未攻克的巨大技术挑战。”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史良胜说,科研团队将围绕水资源全域精细化管理、水旱灾害全天候监测防控等方面开展工作,争创国际一流成果。
当前,围绕“卡脖子”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整合力学、材料、机械、控制、电气、动力等工科主干学科资源,建强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机器人工程、储能技术专业,是武汉大学实施“主干学科强身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
永创一流广育英才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葱葱珞珈,英才辈出。
11月28日,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前日,武大为55名长期以来以各种形式捐资助学助力母校发展的优秀校友颁发武汉大学“教育贡献奖”,其中,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荣获卓越教育贡献奖。校友们的爱流淌在每个武大人心间,汇聚成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伴随武大踏上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
百余年来,武汉大学坚持教育报国,深入推进人才强校,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卓越研究生教育,培养了70余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
被学生们戏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是这所名校矢志育才的一个真实写照。
这门“最奢侈的基础课”是《测绘学概论》,开设至今二十多年来依旧“堂堂爆满”,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院士们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作出卓越成就,还用渊博知识、开阔眼界、对测绘专业的深刻见解,激发一代代学子对测绘学的热爱,献身祖国测绘事业。
加强学科建设,培育一流人才。武汉大学大力建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三大导引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优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等四大通识课模块,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如今,武大有130个本科专业,其中82个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增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交叉融合专业18个、撤销老旧专业6个,还遴选并建设了152门优质的跨学院专业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增设跨学科专业及跨学科试验班,让不同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大同寰宇向未来,煌煌武大谱新章。校庆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大校长张平文表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武大人的历史夙愿,更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重托。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和建校130周年历史节点,我们要深入思考并有力答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大何为?”的必答题。
“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做好‘四个服务’,打造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源、人才泵、思想库,助力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武大作为!”张平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