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武汉江夏“桂梅校长”扎根特教30年,让千余名特殊孩子走向社会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9日22:35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 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见习记者 杨月妍

通讯员 罗曼 田勇

实习生 王芷怡

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色彩斑斓的武汉江夏特殊教育学校(东林小学)里不断传出稚嫩的读书声、欢笑声。

走廊图书角,两位男同学在争看仅有的一本《恐龙世界》。见到在巡查课堂的校长王桂梅,两位同学都上前让她给自己做主。“平时我怎么教你们的?”“要分享,要礼让。”在王桂梅的微笑注视下,大个同学将书递给了小个同学。

在学校里,49岁的王桂梅熟知所有学生的情况,孩子们亲切称她为“梅老师”。30年前,19岁的王桂梅进入江夏特教事业,便一直扎根于此。

“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个生命闪闪发光”,她关注每一个特殊孩子(折翼天使)的成长,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率先在武汉尝试“普特融合班”教学……30年来,从特殊教育走向融合教育,她和同事们让近1500名特殊学生步入社会,将江夏特殊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不放弃每一个听障孩子

5月18日到21日,是学校集中招生的日子。每年招生季,是王桂梅最愁的时候,学校学位紧张,王桂梅却不忍拒绝满怀期望而来的家长。

王桂梅在组织召开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按照招生计划,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每年只招收一个班15名特殊孩子。“实际上每年都扩大了招生规模,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王桂梅说,有的外地家长为了满足江夏的招收政策,就近买房。

每年9月1日后,都会有远方来的家长带着孩子来校门口找王桂梅,看着无助的家长和可爱的孩子,即使学位紧张,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王桂梅都会牵着孩子走进校园。“通常九月份才把孩子带过来的,都是被其他学校拒绝过多次,江夏特校也许是孩子和家长最后的救命稻草,我不忍也无法拒绝。”王桂梅说道。

“一个也不能少。”1991年年仅15岁的王桂梅初上武汉第一师范学校特教班的第一课。

当年,为减轻家里负担,中考成绩优异的王桂梅,选择了武汉第一师范学校特教班。“将来当了特教老师,你就可以教你的弟弟了。”上学前,父亲激励着王桂梅。

父亲的话,王桂梅一直记在心中。开学后,老师让每个人分享为何选择特教专业。走上讲台,她非常坦诚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有一个她从小带大的听障弟弟。“学成归来教弟弟,让他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这个小目标,成了她在师范学校四年的信念支撑。

成为一名真正的特教老师后,王桂梅看着每一位特校的孩子,都像是自己的亲弟弟妹妹一般,“我带着听障弟弟长大,我知道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交朋友。”王桂梅说,回顾自己的职业成长生涯,要感谢她的弟弟。

对听障学生因材施教

时间过得很快。1995年从武汉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王桂梅放弃了一所条件更好的学校,和另外6位同学一起回到江夏从事特殊教育。

“在武汉一师特教班我是班长,又在武汉第一聋哑学校长期实习过。”初入特教行业,19岁的王桂梅信心满满。不过很快,她便被现实泼了冷水。

第一次考试成绩出来,王桂梅带的班合格率不高,优秀率为零,这让她颇受打击。开教学质量分析大会时,本来要发言的王桂梅躲在别的教室,不敢面对学校领导和老师。

特校的老师并没有嘲笑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是和她一起复盘。王桂梅明白了,对待听障孩子也要因材施教,需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能力,“不能把他们看作特殊孩子,他们与正常人的唯一区别在于无法说话,该严厉要严厉。”王桂梅说,起初她只想把所有知识都一股脑教给学生,但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度,“教学方法很重要。”她说。整装再出发,此后,王桂梅所带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如今,仍有许多学生与王桂梅保持联系,工作、结婚等人生大事都会告诉她。

那些年,江夏区聋哑学校(江夏特校前身)教育质量很好。“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喜欢招收我们学校毕业的初中生。类似于生源地,我们非常有成就感。”王桂梅回忆道。

30年来,王桂梅将绝大部分时光都给了特校的孩子。女儿钟昕屿回忆,小时候每逢周末,母亲就会带着暂时无人照看的孩子回家。“一开始,我会有些不高兴甚至是嫉妒,经过几次接触后,我们慢慢成了好朋友,甚至还很期待他们来我家玩。”钟昕屿回忆道,她去过妈妈的学校,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对她的态度,“看到她就像是朋友一样会很热情地上去打招呼,而且妈妈也总能够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将心理咨询纳入日常教学

2002年,26岁的王桂梅出任学校副校长。三年后,被任命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她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负责学校管理工作。年轻的王桂梅开始思考如何开展现代特殊教育。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王桂梅开始关注学校教师和特殊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部分老师因为长期从事特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王桂梅说,特别是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后,情绪波动很大,“上师范时我们只学习了教育学,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面对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

王桂梅尝试有所改变。那几年,每天清晨,她就会带着住校生一起学习打太极。“我发现这个方式对孩子们身心健康很有帮助。”此外,她还尝试开设美术课程,让孩子们接触更多色彩,愉悦身心。

2006年,王桂梅开始自费在华中师范大学系统学习心理学,她选择了对特教更有帮助的积极心理学。2008年,四川汶川突发大地震,她主动申请赶赴灾区,提供心理援助。

在绵阳,她配合建设帐篷学校,为灾区的孩子们准备了六一活动。走进帐篷前,她取下“心理救援”的红袖章,给孩子们介绍是“武汉来的老师”。当时,她是所在帐篷学校唯一的老师,她根据教学经验和所学心理学知识,带着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画画……有效疏缓了他们紧张的心理。

经过这一次心理学实践,让王桂梅更加笃定了心理学在特教中的特殊作用。此后,她逐步将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江夏区的特殊教育。“没有人要求我们在特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算是弥补了江夏特教的一个空白。”王桂梅说道。

2015年,王桂梅担任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后,更是将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她邀请心理学专家和专业团队对学校老师进行心理学培训,然后将培训成果应用于教学。“目前,我们学校70多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都能够熟练地运用心理干预。”王桂梅说。

率先在武汉探索反向“普特融合”

舞蹈教室里,看着孩子们手持冰糖葫芦道具有模有样地表演新学会的节目,王桂梅露出幸福的笑容,像一位母亲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你知道吗?这里面不仅有特教班的孩子,还有普通班的孩子。”王桂梅一边指导着孩子们表演,一边向记者解密。

见记者不解,王桂梅接着解释,学校早在2016年就率先在武汉市探索开展了反向普特融合教育(即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办普通教育),同时开设特教班、普通班和混合班。“就是让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生活学习,一起成长。”她补充道。

2015年,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园落成,宽敞的校园只有40多名学生,“有4层楼空置,原东林村村小也撤销了,附近没有好的普通小学。”王桂梅和同事们便开始讨论学校转型,开展全纳教育(普特融合教育),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江夏区教育局的认可和支持。

特校招普校生,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招生以及家长是否愿意让孩子加入,需要进行调研,于是,每个村派两个老师,雨天路滑打着伞挨家挨户地敲门问。

2016年秋季入学时,招收了首届32名一年级学生,二年级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8名学生组成的。特校生和普通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如何做到真正融合,给王桂梅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倡导自然融合和课程融合。”王桂梅表示,虽然课程不同,包括饮食起居、课间休闲娱乐等,但孩子们都能够在一起,慢慢地就成为了好朋友。另一方面,将特教课程与普教课程进行融合,组织开展了12门融合课程,成立了刺绣、陶艺、种植等10个校园社团,举办普特融合的体育运动会,让孩子们自然融合在一起。

在王桂梅看来,真正的融合教育并非单纯的将特校生和普校生放在一起。“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彼此尊重。”王桂梅回忆起学校在刚刚招收普校生时,本着安全考虑,将普校生和特校生安置在不同的楼层,每一个楼层转角处装有玻璃门,还挂着一把大锁。学校老师偶然发现楼上楼下的小朋友隔着门缝分享美食,于是,学校决定拆除大锁,打开玻璃门,让楼上楼下的孩子们可以自由活动。“拆除一把锁,打开一扇门。”王桂梅说道。

“我的孩子在这里学习成长得很好,我认为融合教育应该被广泛推广,让特殊孩子们不与社会脱节,让普校孩子可以更富有爱心和包容心。”一位普校生家长对记者说道。

如今,王桂梅的反向普特融合教育理念得到了社会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学校普班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目前共有313名学生,其中普通学生就达到99人,是首届招收的三倍多。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