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在博物馆里“逛动物园”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3日09:26 来源: 湖北日报

三国 青铜马 襄阳市博物馆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郝梦月

在博物馆偶遇一匹来自三国的高头大马。5月17日,襄阳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一件三国青铜马。青铜马按真实马匹的形体浇铸,身高、体长均为163厘米,重达360公斤,头微昂,作嘶鸣状,堪称“中华第一青铜马”。这匹马很快走红,吸引众多游客围观拍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多家博物馆采访发现,除了欣赏国宝重器,打开博物馆还有新的视角——观赏动物世界,来博物馆遇见萌宠,还有“神奇动物”吧。

萌狗、玉猪、陶鸡——古人身边的“小伙伴”

除“中华第一青铜马”外,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内,出土于襄阳王家巷遗址墓地的釉陶狗,也是新晋网红。

东汉 釉陶狗 襄阳市博物馆藏

“你看它眼睛圆睁,很萌的样子,是想跟人亲近的感觉吧。”讲解员秦媛媛娓娓道来,这件东汉釉陶狗,体型较大,通体施釉色,出土时釉色均匀完好,看上去很光鲜,不像其他陶狗灰头土脸的样子。所以,新馆陈列特意将其装进独立展柜,放在展厅醒目位置。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介绍,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畜,是中国古代主要家养动物。“目前一般认为,我国在距今约1万年,在河北省的南部出现了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要的猪类驯化中心之一,最迟在距今9000年左右,家猪在我国被驯化成功。”

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陶塑羊

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制作精巧、造型丰富的动物陶塑,可确认的有狗、猪、羊、大象、貘、鸟类、鱼等。

狗是人类忠实的伙伴。石家河遗址出土动物陶塑中有各种姿态的狗,有的昂首翘尾站立,有的俯身蜷卧,还有背上驮着小狗的母子形象。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中,发现有一条殉葬狗。经专家鉴定,其为家养犬,年龄在5至10岁,推测为曾侯乙的宠物或猎犬。

战国 三人踏豕玉饰 湖北省博物馆藏

石家河遗址出土多件陶猪,学者对其形态进行分析,认为是基于原始的家养猪而塑造。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三人踏豕玉饰,豕作奔跑状,颇具动感。荆州博物馆藏战国漆木彩绘猪形酒具盒,盒身为双首连体的猪形,两端各浮雕猪首、足,四足蹲状,憨态可掬。襄阳市博物馆新馆藏三国玉猪形握,温润晶莹,“猪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死者手里握猪象征着拥有财富”,讲解员如是说。

战国 漆木彩绘猪形酒具盒 荆州博物馆藏

牛在农耕社会十分重要。鄂州市博物馆藏一件三国青瓷牛车,雕刻传神,陶牛形体健壮,张嘴昂首,似在拉车缓行。该馆还珍藏一套三国瓷质牛舍,牛圈、棚顶俱全,还有三头健硕的牛似在进食。

三国 牛车 鄂州市博物馆藏

罗运兵说,到商周时期,湖北地区六畜就已齐备。至汉代,饲养六畜已相当普遍。考古发掘证实的古人养鸡、养猪等行为都能和文献对应起来,湖北多家博物馆都有相关文物收藏。

在荆门市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均设有矩阵式密集展区,集中呈现大量仿照实用器制作的汉代随葬模型明器,包括陶猪、陶羊、陶狗、陶鸡、陶鸭、陶鹅等家畜俑,居住用的陶楼及粮仓、井、灶、猪圈等设施,再现了当时庄园经济的繁荣景象。

汉代 陶鸡 荆门市博物馆藏

此外,楚地盛产鱼,2000多年前的鱼在楚墓多有出土。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一条战国干鳊鱼,被网友戏称为“咸鱼翻身”。荆州夏家台楚墓出土保存完好的腌制鲤鱼,形态完整,历经千年而不腐。曾侯乙墓出土有鱼骨骨骼,经鉴定发现,其中4尾为鳙鱼,推测一尾体长约78厘米,体重约8公斤。

凤鸟羽人、鹿角立鹤——“神奇动物”在这里

除了日常可见的动物外,博物馆里还有一些古人想象出来的“神奇动物”。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一窥古人的精神世界。

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湖北各大博物馆珍藏着众多“龙文物”。其中,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是目前已知的长江流域时代最早、形象最成熟、形体最大的龙。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收藏的绿松石镶金龙形器,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金玉镶嵌饰件,推测为商代先民祭祀用的礼器。

西周早期 蟠龙盖罍 湖北省博物馆藏

商周以来,龙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玉器、漆木器、丝织品上。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蟠龙盖罍、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彩绘漆木龙蛇花瓣盘、荆州望山楚墓出土髹漆铜樽等,都是上乘之作。曾侯乙尊盘更是饰龙84条、蟠螭80条,造型美观,极尽奢华。

“楚人崇凤,开启了中华民族‘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楚文化专家万全文介绍,作为楚文化最典型的文物,虎座鸟架鼓已发现30来件,多见于楚国贵族墓中。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九连墩楚墓出土的虎座鸟架鼓,属楚国髹漆艺术的代表作。

凤鸟被认为是飞翔于天地之间的神鸟,走进以楚文化为收藏特色的博物馆,可见虎、鸟、鹿等形象组合的器物,极具神秘浪漫色彩。

荆州博物馆藏战国漆木彩绘蟾座凤鸟羽人,造型奇特,制作精致,羽人为人鸟合体,寄托了楚人遨游九天、羽化成仙的愿望。该馆藏漆木彩绘双头镇墓兽,头插鹿角,睁目吐舌,狰狞恐怖,造型夸张,应是将多种动物的器官相互拼合而成。

同样神奇的,还有湖北省博物馆藏鹿角立鹤。这只亭亭玉立的长颈鹤,翅微张、颈上扬,头插两只鹿角、昂首伸喙、姿态悠然。其构思奇特、线条流畅,具有独特艺术价值,成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的原型。

蝙蝠、大象、鹿、鱼——“吉祥动物”藏着谐音梗

福禄双全、年年有“鱼”、太平有“象”.......武汉博物馆收藏的明清玉器、字画等精品文物中的动物形象,蕴含着吉祥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因蝙蝠的“蝠”与福气的“福”同音,“蝙蝠”寓意“遍福”。其貌不扬的蝙蝠,变幻成各种形态的图案纹饰,与其他吉祥纹饰组合在一起,出现在古代的建筑、器物、服饰等上。武汉博物馆馆藏一件清代画珐琅花卉果盒,色彩斑澜,堪称精品。盒盖、盒内中心及小盘上均饰有“寿”字图案,五只蝙蝠环绕“寿”字,寓意“五福捧寿”。

“鹿”与“禄”同音,有吉祥、富贵的寓意。湖北省博物馆馆藏一件明代青白玉镂空秋山饰,充分利用玉质的本色,中部雕有两只青鹿,神态自然,寓意美好。武汉博物馆馆藏一件明代镂空松鹿图玉带板,质地莹润冰洁,纹饰精巧,描绘寒冬时节,小鹿在松林间嬉戏的场景,蕴含加官受禄之意。

武汉博物馆馆藏文物中还有多件象、鱼等吉祥元素的文物。大象厚重稳行,在中国古代常用来表达“太平(瓶)有象”“喜象升平”。鱼则有“鲤跃龙门”“年年有余”之意。

隋 灰陶十二生肖俑 武汉博物馆藏

此外,“生肖文物”是吉祥文化的一大特色。武汉博物馆藏隋代灰陶十二生肖俑,均为生肖首人身,身穿宽袖交领长袍、双手合于胸前、正襟危坐,造型生动,别具风格。

战国 漆木彩绘双头镇墓兽 荆州博物馆藏

战国 龙凤形玉佩 荆州博物馆藏

明 青白玉镂空秋山饰 湖北省博物馆藏

清 黄玉象 武汉博物馆藏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