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文化中国行丨织布街:古码头老建筑诉说苦乐年华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3日09:56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三国时期,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夷陵之战”;明清时期,这里户户都闻机杼声,成为纺织业聚集的商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奋勇抗敌,是解放军第47军“奔袭古老背”的胜利之地;改革开放后,这里成为了宜昌纺织工业的基地……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中心的转移,这里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了长江边一个不起眼的社区,远离喧嚣,平静安逸。

6年前,这里开始修复改造,古老街区焕新重生。

这里,是宜昌市猇亭区古老背社区织布街,是我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5月1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里,追寻时光印记。

6座古码头记录繁华过往

织布街沿江而建,因水而兴。明末,纺织业传入猇亭,这里家家户户纺纱织布,织布街也因此得名。到清代,因纺织业带动了其他行业,织布街商铺林立,往来船只将货物通过长江运往各地。

如今,漫步在织布街沿江的步道上,仍能触摸到长江与码头千百年来在织布街留下的印记,6座古码头遗址,记录着织布街的繁华过往。

从织布街入口的观景平台进入,便能在江边看到柳树河码头、新正街码头、庙河码头、彭家码头、汪家码头和黄家码头。这些码头有的始于蜀汉,有的建于清代,大多用于商贸往来。

织布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摄)

“新正街码头始建于蜀汉,兴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码头上下长300米,从坡上往长江里延伸,但现在是涨水季节,所以江里的部分被淹没了。”社区工作人员王敏边介绍,边指着步道边的一处台阶说,这些青石台阶都是当年留下的,有48级。

拾级而下,古码头遗址的全貌便跃入眼前:码头由青石砌成,沿江向东西两边各延伸100多米,每一边都沿着岸边用青石筑建阶梯式护坡,护坡上还清晰可见一个个圆环形的物件。“这是龙鼻,有36个,用来拴船的,也可以用于纤夫拉纤。”王敏说。

据介绍,新正街码头遗址是目前宜昌市城区唯一一处整体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商业码头遗址,被列为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而马家溪新石器文化遗址则可窥见织布街的史前历史。

沿江游步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摄)

古老背社区党委书记杨波介绍,1984年,枝江县文化馆黄道华等人,在江边发现马家溪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2002年,由北京大学教授张弛现场考证,此遗址为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的石器加工场,距今5000余年。但遗址因受江水冲刷,受损严重。后新洋丰码头修建,部分遗址被码头掩埋。

“虽然现在基本看不见什么,但发现时河滩上遍布石器半成品及废次品,比如石斧、石镰等。”杨波说。

“五街四巷” 保留原始风貌

2018年至2021年间,宜昌金猇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入5000万元,对织布街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江滩整治,并加固、修缮和恢复了码头遗址,改造了老街区的雨污及消防管网。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景观建设,修建了游步道;建设广场并放置地名地雕;恢复码头牌坊、拴马桩等景观。

目前,织布街形成了“五街四巷”格局,巷陌交错的青石板路,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让这里古韵犹存。街区内的8栋古民居,为猇亭区文物保护单位,多为与纺织业相关的商铺。

孟记商行(孟家老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摄)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建于清末民初的孟记商行(孟家老屋)。这栋两层楼房,有着当时少见的西式建筑风格。据记载,这栋楼本来是李家建造,前面开药店和诊所,后院用于居住和库房,民国期间转让孟家开办商行。开国少将黎原1949年率部“奔袭古老背”时曾入住。

而“汪泰丰”花行(汪家老屋),虽然小且保存得不完整,却真实记录着历史的变迁:1803年,汪氏“汪泰丰”花行在此开业,是古老背的第一家花行,这个日收棉花高达500包至700包的大型花行,直接推动了织布街纺织业的繁荣发展。

建于清末民初的“彭和祥”商号(彭家老屋),以百货为主,兼营花、纱、布等纺织商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此组建棉一社、二社,后组建成立宜都县古老背镇棉织厂。

民宿里收集的当地老物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摄)

“别看这些房子老旧,但每一栋都记录着织布街不同时期的历史。”杨波介绍说,现在,织布街的居民840户,共2100余人,“居民基本是从纺织厂退休的老职工,他们的后代很少有从事纺织业了。”

土生土长的杨波对织布街感情深厚,“虽然从清代延续下来的纺织业已成为历史,但我们还是想尽量保留原样,让更多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过去。所以这么多年,街道的格局并没有大变。”

变化的是织布街的居民住得更舒适,街区更干净更环保。

新业态入驻为老街增添活力

改造后的织布街,吸引了本已离开的后辈回归创业,也吸引了外地的年轻人。他们带来餐饮、民宿、文创体验、票证博物馆等业态,让沉寂多年的老街焕发了活力。

枝江姑娘曾亚兰原本在武汉创业,得知织布街的变化后,便投资180多万元,在织布街买了一栋小楼,又租下两间平房,将公司搬到了织布街,并开办了蘭染工坊,供游客动手体验蓝染工艺,并展示出售蓝染产品。

华夏票证博物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摄)

“我觉得织布街的历史和我们公司的调性特别搭。”曾亚兰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当地文化历史,我们特意找了当地著名印染师傅杨义和的后人,讨教当地的染色工艺、染色原料等,为的就是还原当地的传统工艺,用当地的布匹、当地的植物和当地的工艺来进行蓝染。”

经过几年的完善和升级,蘭染工坊已成为游客到织布街必去之地。“过节的时候生意比较好,外地游客多,生意最好的一天,流水接近8万元。”曾亚兰对未来充满信心。

玩物攻设独立艺术工作站也是织布街的打卡景点,现代与古朴结合的外墙吸引了不少人拍照。在织布街长大的80后刘兴波,在外打拼多年后,于十多年前回到家乡,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公司的办公场所。“当时我们在这里办了展览,邀请了省内外的一些艺术家一起关注和展示织布街的变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织布街。看到织布街的变化,我很高兴,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这样老街才不会消失,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刘兴波说。

蘭染工坊的非遗体验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摄)

猇亭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启动了织布街历史文化街区临街环境改造项目和规划设计,目前已按照修旧如旧、保留原始风貌的原则,制定了规划,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织布街的历史文化。

更多报道>>

【责任编辑:贾方】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