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30余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亮相 这场峰会带来科技新体验!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6日09:06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昨天(25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现场体验区向社会观众全面开放。截至昨晚的最新数据显示,25日单日人流量已经突破了10万人次,26日的预约数也已超过5万人次。记者注意到,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现场体验区里数字人产品大大增加,垂直应用大幅提升。一起去现场看看。

在今年峰会的现场体验区,记者转了一圈发现,有不少数字人的身影,它们有的应用在政务、会务领域,有的用在医疗、直播场景,涉及各行各业。通过装载不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人可以实现和现场观众的双向交互。

记者发现,应用于政务领域的数字人,即使问的问题很偏门,它也能给出一定的答案和建议。

参展商 丛妹:有一个问题库,如果您提的问题不在问题库中,它就会调用大模型来回答。

在现场体验区的一角,记者见到了健康数字人。对于患者在就诊中遇到的问题,数字人可以立即给出答案,提供解决建议。

参展商 陈晓娜:问答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患者去解决比如像药品说明、普通的就医常识,还有一些报告解读。

除了一对一的交流,记者还在现场发现,屏幕上的好几个数字人还聊起了天,观众可以加入其中,直接感受数字人之间的思维碰撞。

参展商 岳鹏:我们通过多个不同模型的多个数字人,去做一些深度的思考、头脑风暴、政策研判。

不少参展商告诉记者,在今年的现场,他们注意到一个新趋势,就是数字人的智能化交互能力显著提升。除此以外,相比市面上一些为了满足公众好奇而开放的体验式数字人,在今年亮相峰会的数字人中,不少已经导入专属知识,拥有超级大脑。

参展商 郭知智:数字人未来发展的核心是拥有逼真自然的形象动作,更接近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同时可以让人们低成本拥有数字人。数字人作为下一代交互的载体,通过融入语音、语意、视觉等各种类型的大模型技术,渗透到各个行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

超过3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亮相

今天(26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现场体验区继续向社会公众开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3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亮相现场体验区以及25日举行的人工智能行业生态大会。对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而言,是不是真的是“炒得很热、用得很少”“投入很大、盈利很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会场内外进行了采访。

在峰会现场,记者注意到,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进军垂直大模型的赛道,医疗、金融、营销等几个行业,都是大模型使用的大户。

参会人员 杜国旺:现在正在向垂直领域、向行业领域,甚至向企业、产业这个方向发展。

参会人员 颜亮:在电子病历生成这一场景方面,行业大模型可以通过识别医患对话,15秒就能生成一份结构化病历。

有人认为,眼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是“雷声大、雨点小”,“炒得很热、用得很少”。果真如此吗?

参会人员 郭磊:大模型目前使用的人还不是很多,每一个应用都是慢慢去发展的。

参会人员 吴娜:我觉得还挺多的,我周边的亲戚朋友,还有同事都把大模型用在自己的一些工作中,包括生活当中。

参会人员 李东阳:我认为它还是处于上升期,比如说运用大模型去生成一些图片,去帮助大家形成一些文稿性的内容,会比较喜闻乐见一些。

资金投入动辄就数以亿计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少数人的豪华游戏”。那么眼下市面上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不是真的是“投入很大、盈利很少”?

参会人员 陈翼钒:我认为现在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有的,比如现在用大模型代替人去做一些流水线的工作,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参会人员 郭磊:我觉得是没有赚钱的,因为现在大部分AI的初创企业或者大模型企业,还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抢占、技术研发的阶段。

参会人员 吴娜:我觉得今年是大模型落地变现非常关键的一年。从To C(普通用户端)来说,我们现在用的还是以免费为主,但是现在很多已经开始在做收费的服务。

此外,在此次峰会上,首个煤炭行业全产业链国资智能云——“祝融云”和首个煤炭行业国家级区块链服务平台——“能源信链”相继发布。“能源信链”作为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将促进能源行业数据要素安全流通,为“祝融云”保驾护航。

参展商 孙劲飚:“祝融云”和“能源信链”的发布,为能源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场景化服务和特色化的解决方案,为推动能源领域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数字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在峰会现场,记者发现,数字技术正在与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深度融合,许多沉睡的“文物”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活起来”。

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台,VR体验、虚拟现实剧场、数字文物库等多种数字文物体验,吸引了不少观众。

参展商 翟芮:比如说这幅清明上河图,采用了超高清采集,可以把整个画作无限放大,用我们的数字技术就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细节。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让名画讲起了故事,也能更大程度挖掘文物的艺术价值。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里,公众可以看到10.4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促进馆藏文物的社会共享。

参展商 黄天玉:敦煌藏经洞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大发现之一,但是因为文物保存的原因,目前很少对游客进行开放。为了让这样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也为了实现关键文物数据永续保存,我们在数字世界重建了一个虚拟的藏经洞,目前数字藏经洞也已经在小程序上线,可以对公众进行开放了。

三维扫描、数字测绘等数字技术正在让文物“活起来”,也在帮文物更好地“存下来”。在现场,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古陶瓷基因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专家告诉记者,过去御窑厂烧制的瓷器,专供曾经的皇室使用,大批未被选中的瓷器,则被砸碎深埋地下。然而,景德镇出土的海量陶瓷碎片时代序列齐全、考古信息丰富,每一块瓷片都能解析出上百条信息。

参展商 熊喆:我们把研究陶瓷的一些重要的点细化成8大核心信息,录入到我们的基因库里面,然后对它进行信息提取。这些海量数据可以应用在我们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在文创开发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些古代的画面应用到现当代的艺术设计中来。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