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持续推动完善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3日09:04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 周光权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刑事犯罪结构变化,轻罪治理成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大局的时代命题。各地检察机关以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提升认罪认罚案件办理质效、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深化诉源治理为抓手,在推进轻罪治理现代化中强化检察担当,对新征程上检察机关推进轻罪治理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犯罪治理模式进行了路径展望。

近年来,刑法在修改过程中大幅度拓宽处罚领域,对新增罪名的刑罚设置尽可能轻缓化。具体而言,增设了大量包含危险驾驶罪、代替考试罪、危险作业罪等在内的轻罪;增设了如高空抛物罪、妨害安全驾驶罪等维护民众安全感的罪名;今年3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二)还修改了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和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赋予刑法保护民营企业财产的功能。此外,2023年12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意在建立一种行刑衔接、案件快速办理与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机制,同样回应了轻罪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犯罪是违反规范进而侵害法益的行为,刑罚的目的是避免未来再发生违反规范,进而侵害法益的情形。基于这种犯罪和刑罚理念,国家对轻罪的处罚,是通过量刑展望性地、积极地抑止犯罪,以恢复公众对于规范的信心,维护规范的效力,进而全面保护法益。同时,为了实现积极一般预防目的之下的妥当处罚,应当由责任刑确定处罚上限,考虑回顾性的处罚,以展示社会正义;同时将这种回顾性的非难传达给行为人(特别预防)。而轻罪的责任刑本来就不应该很高,通过判处轻刑就能够实现社会正义,因此,在对轻罪的被告人判处刑罚时,就需要同时顾及特别预防问题,要给予被告人及时回归社会的机会。而对被告人适用短期自由刑,对于其重新回归社会设置了很大阻碍,且增加了再犯风险。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具有宪法位阶的刑法基本原则,其与宪法上比例原则的要求相契合,即运用刑罚的合法性在于对一般预防的追求。在此过程中,应当遵循犯罪人再教育原则等各项限制。按照上述要求,对于轻罪的量刑需要优先考虑犯罪过程中出现的,与违法的分量有关联的意义上影响责任刑从而决定刑罚上限的情节。被告人的刑期一定有一个“天花板”,不可以往上无限累加,该情节能够发挥量刑约束功能,满足责任主义的要求。因此,对于被告人违法行为对应的刑期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只能在责任刑之下考虑基准刑,不应当考虑“顶格判刑”的逻辑。此外,对于“犯罪人的个别性情节”,不能作为可以突破责任刑上限的因素来考虑,既然是犯罪人的个别化的情节,就应该是量刑时需要例外考虑的,而不是决定刑罚的一般性因素,其只能够在刑罚上限范围内上下调节由“犯罪的过程性情节”所推导出来的责任刑,从而对最终的宣告刑给予一定程度的影响。

基于上述考虑,轻罪治理的策略应逐步调整为:对于大量轻罪,可以由检察机关作不起诉处理;对于进入审判环节的案件,尽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同时宣告缓刑;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单处罚金、免予刑事处罚来处理轻罪案件,从而大幅度减少对罪犯的监禁,在轻罪治理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作者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本报记者董凡超整理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