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清洁源头兴产业 净化污水靓城乡 ——随州市探索涢水流域“源流”治理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7日07:28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钰杨 通讯员 骆媛媛

“初流浅狭,远乃宽广。”《水经注》中的涢水,后又称府河。

发源自随州大洪山,府河经随州市区流至淅河镇,经孝感,穿黄陂,汇滠水,至武汉谌家矶注入长江,而随州城区以上河段沿袭了历史习惯,仍称涢水。

早年间,水污染曾困扰着这条奔流千年的古河。近年来,随州市立足“源流”地理特征,制定《随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划定涢水、㵐水、淮河、澴水等四个三级流域分区,明确底图单元,守牢安全底线,实现治水、治产和治城深度融合,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河岸整治

涢水源头种出有机香稻

盛夏时节,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入口处,前来乘凉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

数百米外,崭新的石桥下,任家咀河河水清淌;两岸护坡齐整,月季盛开。

“这条河源自大洪山,穿长岗镇而过,两岸从前满是杂草,还有不少游人丢弃的垃圾。”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生态科科长曾庆佩介绍,为提升涢水源头水环境,2021年年底,随州市启动大洪山水生态治理项目,对包括任家咀河、鸳鸯河等在内的大洪山涢水源头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该项目一期投资2240万元,全长2.7公里,由大洪山城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承接,主要进行河道清淤、护坡翻新、桥梁修建及游步道、绿化带等配套设施建设。

去年2月10日,该项目通过验收。游客们行至大洪山脚下,被清澈见底的小河和稻田如画的村庄吸引,纷纷驶入“世外桃源”一探究竟。

珍珠泉村村口,书有“涢水源”三个大字的石碑分外醒目。村支书彭永安说,村子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全村人共同守护的汩汩清泉是种出有机香稻的“密码”。

有机稻认证标准严苛,因此种稻要天然好水,无污染田,还不得打农药、施化肥。

依托大洪山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和涢水源水温低、水质好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香稻生长期比其他地区长了半个月,口感更为香韧。2015年,珍珠泉村的香稻首次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河岸整治不仅把家门前的小桥从2米多拓宽到6米半,还新修了4座水坝,给稻田灌溉省了不少事。”村民袁启明的稻田就在河边,阳光下,种下不久的新秧长势喜人。今年,珍珠泉村引进投资,建起立体育秧工厂,村集体预计增收5万元。

水清稻香村庄美,好生态这块“金字招牌”为珍珠泉村带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村子里已经有几户经营农家饭,生意都不错。大伙儿正筹开乡村民宿,预计能容纳60多人住宿。”彭永安说。

工艺升级

人工湿地巧妙变污为清

自山而下,涢水流至淅河镇;河岸两旁厂房林立,民房错落。

“这片区域既有企业处理过的工业污水,也有生活污水,都由旁边的光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随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韩洋介绍,污水处理厂会将污水收集后层层处理,使其达到一级A水质,再排入河中。连续3年,随州市19个国省控断面达标率为100%,该污水处理厂下游的省控随应桥断面也在其中。

污水处理厂排水量大,对水体贡献率高,如何以达标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处理后的尾水水质?

2023年6月5日,随州市淅河片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占地面积约47.4亩,可通过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等设施对尾水进行深度净化,日处理尾水能力达1万立方米,已于今年5月底完工投用。

6月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片人工湿地,沿着休闲步道游览,黄菖蒲、黄花鸢尾等植物栽种成片,溢流堰处流水潺潺,仿佛一座小型的城市公园。

“尾水经过湿地后能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变‘污’为‘清’的奥秘都藏在地下。”该项目施工单位北京远浪潮生态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史向东介绍,已经处理过的尾水难以再次通过物理净化、添加化学试剂等工艺进一步提升水质,而人工湿地则可“量体裁衣”,根据尾水水质设计植物栽种和生态填料。

尾水自进水井依次流入潜流湿地、表流湿地,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参与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如同层层“滤网”,以最自然的形式完成水体净化,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这里将打造湿地课堂,通过科普讲解让青少年了解人工湿地和污水处理相关知识,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管网改造

生活污水不再“偷摸”入河

涢水穿城而过,大坝拦起形成白云湖,两岸就是热闹非凡的随州城区。

曾都区南郊解放西路与青年西路交会处,城市发展使村庄农田变为城乡接合部,早年间,小饭馆、小商铺……各类生活污水沿着雨水沟直排入小河,最终流入涢水。

“从前没有这样的意识,明渠就在门口,洗碗洗菜的水也就随手一倒。”附近一家农家饭店老板指向小院的地面,“去年年底污水都已接入管网,地上再没有污水横流,客人看了也美观些。”

2023年9月,曾都区南郊解放西路西段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开工建设。

经过现场勘察,设计施工方发现,在该区域开展管网改造虽然工程内容少、工序简单,但周边环境复杂,不仅需要分段打围作业,其中一段约180米长的管网横穿菜地,直接施工将对居民造成损失。

得知这一情况,住建部门和施工单位反复斟酌商议,最终巧妙采用定向钻井加拖拉管的方式将菜地完全保留。人性化施工获得居民认可,管网改造项目顺利进行。

曾都区住建局副局长程晓东介绍,去年12月,该污水管网改造项目正式完工投用,该项目将沿路周边近100户居民和3家小型企业的污水全部接入市政管网,一改过去乱排直排的现象。

如今,曾经直排入河的明渠口不远处,涢水碧波荡漾,河岸绿树成荫,河道中间用于监测水质的蓝色浮标清晰可见。曾都区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肖剑介绍,今年以来,涢水大桥断面均达到地表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