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为何让濒危物种到恶劣环境中栽培?一起来看崖柏进藏记→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07:59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崖柏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曾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崖柏具有抗风雪、抗低温、抗瘠薄、抗干旱的生物特性,对我国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有巨大的潜力。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通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崖柏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今年6月,保护区选送1000株崖柏幼苗前往西藏昌都三江并流的干热河谷地区,进行适应性栽培。总台记者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了这趟3500多公里的雪域高原之行。

此次崖柏进藏之旅,从重庆开州区出发,一路北上至川西高原,经317国道,到达西藏昌都市后,再前往三江并流的干热河谷地带,整个行程超过3500公里。其中3000米海拔以上的行程有2000公里左右,几乎横跨了整个横断山脉。行进的第二天,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沿途景观开始变得单一,天气也开始变得变幻莫测。刚刚还晴空万里,突然就开始下起了雨雪。这对于很少在高原开车的他们,需要特别注意。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杨泉:下暴雨了,大家注意一下,转弯要注意安全,不要开快了。高原的气候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刚才还是很大的太阳,现在就是暴雨袭来了。

比起天气变幻带来的影响,更糟糕的是高反。在进入川西高原后,他们翻越的第一个高山雀儿山,海拔有4370米。黄吉兰开始出现头痛和呼吸急促。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 黄吉兰:胸闷,头晕头胀。

然而,距离当天的目的地江达县,最少还需要3个小时的车程。黄吉兰只能边吸氧边赶路。

可就在翻越山口不久,他们就发现,运送崖柏的车,扎进了一枚螺丝钉。虽然有备胎,但在高海拔地区缺少电动工具的情况下,耗费人力换胎并不是明智之选。他们只能缓缓前行,沿途找汽修店补胎后再上路。

跨过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处的金沙江大桥,他们终于进入西藏自治区。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杨泉:目前我们正在过金沙江大桥,它是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地方,实际上进入这个地方,就进入了三江并流的区域。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三江并流的下一段,干热河谷地段,那些区域生态环境更差一些。

在长途跋涉13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江达县。

崖柏进藏记:扎根干热河谷地带

沿着金沙江支流一路前行,翻越海拔4481米的宋拉夷山垭口后,扎曲浑黄的河水就在眼前翻涌。扎曲是澜沧江上源,在昌都市与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澜沧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就是此次崖柏适应性栽培的主要区域之一。干热河谷区域内强光强紫外线照射,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不足5%。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红土,生态十分脆弱。保护区科研团队把崖柏苗栽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能够存活吗?

为了更好试验崖柏在干热河谷的适应能力。在和当地林业部门商量后,这1000株崖柏幼苗,将有100株移交给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在澜沧江昌都城区段两岸进行适应性栽培。剩余的900株将分别移栽到八宿县怒江支流干热河谷地区、左贡县怒江干热河谷地区,以及芒康县干热河谷地区。这4个区域中,只要有一个区域的崖柏幼苗能够顺利在雪域高原扎根并繁衍生息,那么项目就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左贡县中林卡乡苗木育苗基地位于怒江河畔,是崖柏移栽的目的地。当驶过海拔4880米的玛拉山垭口,沿着陡峭的盘上公路下行,干旱、贫瘠的怒江河谷出现在我们眼前。海拔约2500米的河谷气温超过30℃。怒江河谷两侧砂石裸露,几乎寸草不生。左贡县林草局局长仁青多吉告诉记者,这就是典型的干热河谷特征。

左贡县林草局局长 仁青多吉:可以看到周边这个山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植被,每年的降雨量特别少,但是它的蒸发量特别大,所以在这种水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呈现出比较独特的干热河谷地带的风貌。

而这样的现象,在海拔3200米左右的八宿县怒江支流冷曲河谷,两侧更为明显。这小小的崖柏苗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能够存活吗?仁青多吉心存疑虑。不过,杨泉却很有信心,他们去年在保护区在全国各个生态脆弱的地方试验平均存活率达到了70%,最低的贺兰山也有40%。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杨泉:我们这次选了两种苗子,两年生的和三年生的,特别是这种三年生的木质化程度更高,根系更完整更发达一些,可能它的适应程度更强一些。

左贡县林草局局长 仁青多吉:还是想先在苗木基地里面驯化一年,相比在野外,这个基地里面灌溉,人工管护相对来说能够做到更精细化一点,直接弄到野外去的话,估计风险比较大,这么珍贵的苗子。

最终大家商定,将幼苗分成两批,一部分移栽到条件相对较好的苗圃基地,驯化一年之后再移栽到干热河谷区域。一部分直接移栽,测试崖柏的存活率,如果能达到20%以上,就能达到试验目标。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杨泉:一般的高大乔木,是难以在这里生存的,就需要一些极端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可能在这些才会长成一些乔木,能够改善当地这种生态状况,刚好崖柏是具有这种特性的。

挖坑、培土、浇水、挂牌、测量,信息记录,这些都将成为崖柏在极限研究中的基础数据。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 缪先梓:东西31厘米,南北28厘米,高度27厘米。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 黄吉兰:我们培育它们很不容易,我们把它们送过来,千里迢迢的,还是每一株都想把它栽好。

这趟3500多公里的崖柏进藏之旅。不仅是雪宝山保护区为拯救崖柏所做的新尝试。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新的希望。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 黄吉兰:看到这个山光秃秃的,我们就想崖柏过来,让这里的山更青,水更绿,让这里的环境变得更好。

左贡县林草局局长 仁青多吉:如果这次能够试种成功,那么以后我们也想把它持续的推广,推广以后,让我们的土地面貌发生变化,让山绿起来。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杨泉:崖柏作为珍稀濒危物种,我们在给它绝对保护的前提下,我们的想法是能够为我们的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生态价值。我们从今年开始,又针对一些比较典型的区域,有试验价值的区域,包括干热河谷地带,还有黄土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域,还有贵州广西的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会把我们整个试验基地数量达到30个,让崖柏试验性栽培更为广泛、更为科学。

崖柏已实现可持续规模化人工繁育

从发现时野生崖柏数量不足一万株,到现在,保护区实现崖柏可持续、规模化的人工繁育。目前,已经人工繁育崖柏270万株,野外回归75万株,野外回归面积达到4500亩。从去年3月份开始,崖柏已经移栽到云南、宁夏、陕西、甘肃、山东、广东等10个省市的18个地点,探索崖柏在生态治理上的可能。未来,保护区科研团队还将继续走进更多地方,让这颗曾经濒危的物种扎根在祖国大地。

(总台记者 王磊 牟亮 谭浪 刘大洋 开州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