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国家科技奖出炉,湖北主持完成项目共19个,引领这些领域突破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4日22:36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实习生 张伊婷

通讯员 丘剑山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共19项,比上一评审年度(2020年)增加10项,增幅达111.1%。

李德仁院士

从获奖种类来看,湖北省实现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种的全覆盖。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磁致增强热电性能新方法与热电磁耦合新效应”等2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装备研制”等6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等9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重点产业领域成果涌现。我省获奖项目均有力支撑五大优势产业和九大新兴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2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5项、生命健康产业领域2项、高端装备产业领域3项、北斗领域3项,节能环保产业领域3项、新材料产业领域1项。这些获奖项目引领了哪些领域的突破,极目新闻记者带你详细了解。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德仁院士

李德仁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测绘遥感学家,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他攻克了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在核心元器件受欧美等国出口控制的情况下将国产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从300多米提高到3-5米;推动并共同主持“高分”重大专项,研制我国遥感卫星高精度数据地面处理系统,实现了我国自主可控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研发了高精度机载和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解决了边境雷区、西部无人区、海岛礁等危险困难区域测图难题,引领了航空与地面测绘遥感的重大变革。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磁致增强热电性能新方法与热电磁耦合新效应

由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文俞教授主持完成的“磁致增强热电性能新方法与热电磁耦合新效应”项目。该项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磁致增强热电性能新方法的原创思想并得到了实验证明,发现了在纳米尺度上调控电子输运的电子库效应和电子多重散射效应,开创了热电与磁交叉创新和热电磁能源转换新材料及变革性技术研究的新方向。

武汉理工大学获奖项目负责人合影

2.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

由华中科技大学徐明厚教授团队完成的“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项目。团队首创了基于特征化学组成-粒径分布的PM模态识别方法,发现了PM2.5新的生成模态并揭示了其生成机理,建立了完整的PM2.5生成理论;构建了全尺寸颗粒物生成预测模型,实现了颗粒物生成的准确刻画和预测;创立了基于矿物表面化学反应和液相物理捕集共同作用减少细颗粒物生成的定向调控方法,实现了PM2.5源头控制,为低碳条件下污染物控制提供基础指导。项目成果已在大型燃煤/生物质发电机组示范应用,实现了颗粒物和有毒痕量元素的高效联合脱除。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了国家级人才9人次、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人次。

华中科技大学获奖项目负责人合影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由华中农业大学赵书红教授牵头完成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针对猪基因组功能位点解析不清导致遗传评估准确性低、基因组育种大数据难以高效计算等国际技术难题,赵书红教授带领猪基因组与育种团队发明功能位点高通量挖掘及基因芯片技术产品、研发基因组选种选配大数据算法工具,研制种猪性能测定设备及标准,创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实现全流程国产化,并在扬翔、中粮等生猪育种龙头企业规模化应用。

2.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装备研制

3.大宗细粒固废低钙重构制备超稳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由武汉大学侯浩波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宗细粒固废低钙重构制备超稳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项目,针对大宗细粒固废规模化安全利用的重大需求,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细粒固废惰性组分常温低钙活化机制等固废资源化与污染防治理论体系,首创了大宗细粒固废常温低钙活化新方法等关键技术,创建了细粒固废“低钙常温解聚、超稳化学固结”与重金属“嵌入晶格固化”等新技术,成果已在矿冶、交通、水利等行业进行工程示范及推广应用,遍及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运行结果满足了全球最严格的环境标准。实现了我国固废排放量占比半数以上的细粒固废规模化安全利用从0到1的突破,引领我国细粒固废安全利用走在国际前沿,创建了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新产业,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低铂、高效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工程化成套制备技术及应用

由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潘牧教授主持完成的“低铂、高效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工程化成套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突破了CCM型膜电极制备、水/气传质以及超薄组件封装等难题,实现了我国CCM型膜电极零的突破,并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摆脱了对国外膜电极产品的依赖,还实现对国际垄断国家的反向输出,推动了我国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

5.固废填埋场气液致灾原位测控技术与装备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主持完成了“固废填埋场气液致灾原位测控技术与装备”项目。该研究所提出了“透明填埋场”概念,以实现给固废填埋场做个“CT”的目标。经过近20年攻关,发明了气液运移原位随钻探测装备和防渗系统破损原位探测装备,实现了污染物组分时空分布的原位同步检测与可视化,以及防渗系统毫米级漏洞的精准定位。

为弄清致灾机理,团队研发了填埋场气液致灾多场耦合试验装置,创制了强吸附、低渗透材料、发明了气液致灾源头调控与长效阻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固废填埋场工程灾害的主动防控,有效提升了填埋场安全服役年限。

据悉,相关技术与装备已实施专利转化,获批国家先进技术装备、专业特种车辆(工信部),成功应用于武汉金口、深圳光明等国内数百个固废填埋,并推广应用至吉吉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支撑了大科学装置(地镜)的研制,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无废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6.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

由华中科技大学尹周平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原创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新原理新工艺,发明了电流体喷印新喷头、新技术和新装备,国际首创多款柔性显示器件并占领高端市场,实现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从理论、技术、装备到应用的系统性创新。项目成果已应用于新型显示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支撑成果转化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与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高铁相抗蚀胶凝材料设计/制备技术及严苛环境工程应用开发

由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发洲教授牵头完成的“高铁相抗蚀胶凝材料设计/制备技术及严苛环境工程应用开发”项目创建了高铁相高抗蚀胶凝材料体系,突破了硅酸盐水泥组成与性能设计局限,发明了高铁相胶凝材料制备技术及性能调控方法,在水泥生产线以及核电、海工、水利、国防等一批典型严苛环境重点重大工程规模应用,创造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2.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

由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项目创立了大容量电池的异构电芯设计方法,突破了涂布-辊压-卷叠的宽幅高速制造工艺,攻克了液-固长程制造的智能联动精确调控技术,研制出自主可控的系列装备。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12项,形成了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设计、制造、检测与应用技术体系。项目研制的装备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应用覆盖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主要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确立了我国大容量离子电池制造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

华中科技大学获奖项目负责人合影

3.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锂电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由华中科技大学文劲宇教授牵头完成的“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锂电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创新国内外沿用动力电池的锂电储能路线,按电力系统要求全面重新设计新型锂电储能,在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支持下,历时14年,从电芯设计-电站控制-电网应用全链条创新,首创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铁锂电芯新体系,创建百兆瓦锂电电站高速高精协同控制技术,创立新型电力系统锂电储能精准规划方法,使锂电成为第一个规模化应用的新型储能技术。团队与国内行业主要企业合作,率先建成首个分布式和集中式百兆瓦锂电储能里程碑电站,引领了锂电储能跨越式发展;研发了锂电储能系列产品,开发了储能规划软件,均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推广应用。

4.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冯丹教授牵头完成的“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首次阐明面向存储介质特性的精细粒度多级并行调度机理,提出融合多介质的横向拓展存储组织新模式,发明动态重构硬件的近数据处理加速方法,首创局部性与相似性结合的高效数据去重方法,提出基于间隔感知的多维特征盘故障预测方法以及基于复合局部性的大条带编码快速修复方法等,突破了异构融合存储体系结构、高效近数据处理、高效数据去重、高可靠保障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高效可靠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并产业化。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213项,制定国家标准9项(牵头6项)、电子行业标准2项(牵头1项),开发的固态盘仿真工具SSDSim被10个国家的100余家机构应用于存储控制器研发。项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部分厂商,在金融、通信、安防等关键行业逐步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5.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星载铷原子钟技术实现与应用

6.隧道重大地质灾害源探测评估及处置关键技术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焦玉勇教授主持完成的“隧道重大地质灾害源探测评估及处置关键技术”项目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探测、风险评估和安全处置关键技术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通过中铁十一局、汉阳市政集团等工程单位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和提升,成功应用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利水电等多领域,湖北、福建、山东、西藏、新疆等20余省份的隧道工程建设,解决了钻爆法隧道施工受艰险地质条件制约的多个难题,切实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科技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了贡献。

7.骨性错颌畸形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

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莉莉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骨性错颌畸形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项目创立畸形早期精准预防新策略、创新正畸加速新技术、创建健康轻力矫治新体系。团队首创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和个性化早期预防矫治器,实现早期预防理念与技术齐步革新,显著降低严重骨性错颌畸形发生率;研发新型微磁和多功能近红外正畸加速器,高效促进颌骨改建和牙齿移动;发明低摩擦力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精准施力健康矫治,使Ⅱ级以上牙根吸收减少50%,牙槽骨开窗/开裂降低30%,正颌手术率降低20~30%。产品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7个,获得国际FDA及CE认证,在19个国家的2000多家口腔诊疗机构推广应用,受益患者超过200万。

8.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监测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

由武汉大学姜卫平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监测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项目瞄准基础设施安全服役与智能运维的国家重大需求,在变形观测、分析、评估和监测平台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形成自主创新的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技术体系与监测装备,实现了1毫米级、实时、自动、三维一体化变形监测,为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提供了新模式。成果已广泛用于铁路、桥梁、大坝等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和智能运维能力,推进了北斗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9.工业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由华中科技大学闫大鹏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工业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创新地解决了增益光纤光致暗化与拉曼效应抑制、半导体激光泵浦源波长锁定、光纤合束输出光束质量提升等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和关键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圆形改性双包层大模场光纤激光器体系,自主研制了6大类200多个品种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涵盖了激光制造亟需的各种高端光纤激光器。近三年团队研发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1500余家国内用户应用35余万台,并出口至500多家国外用户,应用5万余台。

【责任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