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三峡移民博物馆厚重开馆—— 这一眼,望不尽峡江故土30年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7日04:59 来源: 湖北日报

三峡移民博物馆与三峡大坝遥相呼应。    (湖北日报通讯员 郑家裕 摄)

游客参观水下归州。

移民搬迁场景复原。    (湖北日报通讯员 郑家裕 摄)

扫码看视频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周泉 郭启超 通讯员 周华山 吴波

今年,是三峡工程动建整整30周年。

6月11日,位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徐家冲港湾之畔,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正式开馆。

30年前,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电站动工兴建,湖北21万峡江儿女,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挥别故土。他们中,有怀抱婴儿的母亲,有手捧家乡泥土的父女,有背着柑橘树的汉子,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有骑在父亲肩头上的孩子。

作为我省首座依托三峡移民和三峡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的移民博物馆,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通过历史实物、资料图片、场景复原、多媒体技术等,沉浸式再现了三峡移民长达30年的大搬迁、大建设、大发展的恢宏历程。

截至6月24日,该馆参观人数已突破3.6万人次,单日最高峰参观人数达1.2万人。其中,不少参观者是老一辈三峡移民。

这是他们的记忆,也是时代的记忆。

重启“三峡之门”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是继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云阳三峡移民展示馆之后,三峡库区第三座移民博物馆。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历经百年梦想、70年论证,终于走向现实。

除了建设任务外,三峡工程最艰巨的任务就是“百万大移民”。其人数之多、范围之广,不仅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举世无双,在世界水利史上也绝无仅有。

湖北宜昌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移民范围涉及秭归、夷陵、兴山、巴东4个县区的31个乡镇、256个村、21.63万人。

“秭归搬迁9.8万人,为全省最多,并率先在13个搬迁县市中完成整体搬迁。”原秭归县移民工作相关负责人向伦昌介绍,秭归县因紧邻三峡工程,吃水最深,搬迁时间早,加之搬迁人数多、难度大,被确定为整个三峡移民工作试点。

2016年,秭归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同时,为了区别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新馆被命名为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

博物馆主体建筑造型由“三峡之门”“故土”“新园”三部分组成,分为8个展区,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为三峡移民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三大历史阶段,涉及三峡自然历史、移民迁徙、库区及安置区建设与发展,全方位展示历史和成就。

再现“水下归州”

一座座生活过的老城,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一条条熟悉的街道,承载着峡江儿女的乡愁记忆。

三峡移民博物馆里,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水下归州”。

千年古镇归州是秭归老县城,也是屈原故里,行政区划始于唐代。大坝蓄水需要搬迁沿江277个乡镇,离大坝最近的归州成为搬迁第一镇。归州镇的搬迁也打响了三峡清库“第一爆”。

三峡工程蓄水后,归州古镇的屈原故里牌坊、迎和门、唐家巷等街景,没入江底。

“水下归州”展厅约600立方米,水深4米。这个水下展厅通过浮雕、灯光、声像、投影等手段,微缩还原了古镇一角的建筑与民俗。

“这栋房子以前就是我家,小时候放学总从这里经过,路边还有一棵皂荚树。”看着水下的古镇老街,秭归游客王献眼眶湿润。

三峡蓄水情景展示屏上,水位上涨的过程令人震撼。2003年6月,库区蓄水至135米时,归州的民主路、解放街、建设街、胜利街4条主要街道被淹没,千年历史的归州古镇遗址全部沉入江底。

向伦昌介绍,随着三峡大坝蓄水从坝前天然水位62米,逐级上涨至135米—156米—175米,水位线下的城镇、乡村、公路桥梁、民房、农田等全部淹没。“为了不影响航道通行,也为了流域生态安全,老归州集镇实施了爆破清库,那些遗址也成了永远的记忆。”

从1992年起,秭归县城便从归州镇迁往茅坪镇,新县城选址在距三峡大坝仅两公里的上游凤凰山,两万多移民后靠或外迁。

归州入水后,那一声声打铁声、叫卖声、峡江号子声逐渐远去,老县城里的古民居、青石板街、江滩铺子和吊脚楼也渐渐消失。“这是博物馆中的历史,也是我们曾经真实的生活。”王献说。

永续“移民精神”

“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

一幅幅移民大搬迁的历史照片,记录了湖北库区移民离别老家的情景。

照片中,不少移民背着竹制背篓,有的装着锅碗瓢盆,有的是故土的橘树,还有的则是泥土。“很多移民从山下一筐筐将泥土背上山,用来覆盖高山岩石,重新种植橘树。”向伦昌说。

李大凤是归州镇屈原庙村后靠移民。因三峡工程蓄水,李大凤的房子被拆除淹没。

她说,政府当时在海拔175米以上的地方修了一条路,在路的两侧安置了住房。后来,又出资鼓励村民将山上1000多亩荒地开垦出来,继续种植柑橘。如今,李大凤家门口的伦晚树上,已结满鸽子蛋大小的青色柑橘果,日子也红火起来。

同为归州镇移民,周家湾村民李家宽感受变化最大的还是交通。周家湾村是归州连接江北的必经之道,李家宽住在归峡公路火炉子沟桥桥头,过去从村里去归州老集镇16公里,需要从香溪镇绕道,走一个石墩桥,步行约2小时。

经过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后,大桥重建两次,修到了家门口,如今开车去集镇仅需十多分钟。“信息、交通便捷多了,只需一个电话,快递就会上门收货,老乡们的脐橙好卖了,村里的柑橘产业也快速发展!”

三峡移民博物馆展馆中央,一组巨大的三峡移民群体铜像将历史定格。

两侧的三峡石巨型浮雕,镌刻着36个金色大字: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这,就是了不起的三峡移民精神!

【责任编辑:管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