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葛昌永的文化行走 与阅读湖北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6日09:09 来源: 楚天都市报

葛昌永

葛昌永的手绘湖北名胜图    受访者供图

葛昌永的画作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竺佳怡 张威 李丹 王俪颖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葛昌永,走遍湖北山山水水,用脚步丈量荆楚大地,写下五六百篇探访荆楚名胜、历史遗迹的诗、赋,并创作为书法作品,配以摄影图片等,集合为《阅读湖北》一书。这本书被称为是以立体的艺术形式推广湖北。

7月3日,阅读湖北·葛昌永艺术作品展暨《阅读湖北》新书首发式,在湖北省图书馆举行。7月4日,葛昌永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他说,“我爱湖北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不单李白是行人,苏东坡是行人,徐霞客是行人,我亦是行人。世界太大,好去处太多,而人生有限。行千里路,需要时间、精力、意志、还有机会。我说要阅遍湖北,是个说法,湖北我不可能阅遍。”

《阅读湖北》分为鄂中部、鄂东北、鄂东南、鄂西北、鄂西南、长江与汉江等部分收录相关诗、赋、散文等,比如鄂中部收录了“茶圣陆羽”“安陆百兆山”“纪南城”“问源盘龙城”等,鄂西北收录了“睡虎地秦墓”“白水寺与光武帝”“华夏第一渠白起渠”等,鄂东北收录了“罗田天堂寨”“黄州遗爱湖”等……葛昌永表示,写这本书的立意是:“重现实呈现而不着意历史沿革”“重文化意义而不着意甄别辨析”“重简约表达而不着意长篇宏论”。

笔下所有的地方他都抵达过

葛昌永写到的地方都是他亲身去过的现场。有时候是友人一起,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和家人一起。有的地方一次探访不得,还得多次去寻找。

葛昌永跟极目新闻记者分享了寻找荆门郭店楚墓和包山大冢的经历。2022年盛夏,在三伏烈日炎炎的中午,他前后在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寻觅了好几个小时。因为自然村比较零散,加之离考古发掘几十年过去了,现场也没留标示,当地人大多已经弄不清方位,分别给他指示了不同方位。“勉强写了两篇记文,心中终究忐忑不安,于是决定二次探访。”

在当地县、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葛昌永找到了当年发掘包山大冢时,参与了开围挑土的村民韩兴平,当年的小青年已经六十岁了。韩兴平指着具体地点,绘声绘色地说起当年发掘古墓时的情状。这次二探包山大冢,葛昌永才知道,不仅第一次来的时候包山大冢没找到,连郭店遗址也没找对,后来于是又二访郭店遗址。他不禁感叹:“幸好锲而不舍,不然之前写的那篇记文岂不是张冠李戴?”

见证湖北名山胜水的变迁

葛昌永的文化行走,也见证了不少湖北文旅景区的变化。

他由登武当山有感而发写了这件书法——“当年上武当,肩搭少年装。山路多崎岖,高歌壮胆量(其一)。后来上武当,肩背小儿郎,坎坷连奇险,风华正溢扬(其二)。今天上武当,依旧好风光。但喜儿孙共,人山共激昂(其三)。”

葛昌永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次上武当山时,青春少年。那时的武当,不收门票,游人很少,走在山道上,稍微与同伴拉开距离,森林山路会让人产生恐惧感,于是口中叫着唱着,以壮胆量。20世纪90年代初,他再上武当山时,第一个孩子已经八九岁了。孩子小,有时候需要背一段。那时游览武当山,已经开始卖门票了。改革开放开始深入,浅层次旅游经济开始启动。虽然背着小儿郎,正值青壮年,却依然步履轻盈。第三次登武当,是在2022年五一假期,女儿一家从上海回来,儿子从北京回来,于是一家七口去了武当山。“这时,距第二次上武当山,又过了三十年。三十年,惜我老矣!然而一家人共同登山,依然是激情豪迈!两个孙子也能登山了,最难得的在于,一家人共同来武当山——这时的武当山有了大改观,游客大厅巍峨,上山有了索道,许多设施大有改进。”

葛昌永说,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当面对名山时,我们会为它的厚重与雄强而感染。当面对浩瀚奔涌的江河或平静辽远的湖海,我们的心扉便会打开。我们会感到,天地之大,人生渺小,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

人在天地和时间面前都是渺小的,沧海变桑田都是真实发生的。为古代诗人所津津乐道的“鹦鹉洲”,关于它的历代变迁,葛昌永也写入了《阅读湖北》中。

诗书画合一,崇尚率性而为

由《阅读湖北》一书延伸出的《阅读湖北》展览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展。极目新闻记者发现,葛昌永会根据名胜古迹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书法形式和字体。

葛昌永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的确是他有意为之。“譬如写郭店这一篇,我试着用楚简写标题。写云梦睡虎地,我试着用秦简写标题,我对这两种书体没深入研究,写得不精彩,但这是我的一种情绪。写武汉江滩那幅作品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大江奔涌东去的意象,似乎立在江滩之上挥毫泼墨,所以写得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写《汉江赋》,一股气写下十几米长卷,形制上表达了汉江绵远流淌的意象。而《琴赋》,想写出那份古朴与雅致。”

书法、诗人、画家合一的创作,十分符合我们对古代文人的想象。“传统文人精神对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面对记者的提问,葛昌永回答说,一切当随时代而变。我们不可能回到古代文人那种生活场景,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春眠不觉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人生活。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AI,没有高科技,而如今,有多少人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呢?但是,在喧闹的今天和充满紧迫感的当下,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一份优雅文人的情调和品格。“琴棋书画、诗赋文章,只是人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生活形式与生存状态。我没有特殊追求,只是随性为之,只是好玩。书法,我崇尚抒性书写,技法与性情相结合;文章,我崇尚当为事而写,要有感而发;绘画,更是要师法自然,率性为是。至于得失,只在客观存在中。”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