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张世鑫)近日,2024年湖北省网络文明建设创新实践案例宣传展示活动调研采风团走进十堰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前往校内“启为创新”工作室以及与工作室合作的汽车工程学院进行参观,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座谈,全面深入了解十堰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如何给非遗文化插上“数字翅膀”。
“非遗+实践”——八年坚守护航非遗传承发展
“数字时代拓展了非遗的宣传渠道,却加大了非遗传承发展的难度”。“启为创新”工作室指导胡霄寒对八年以来的工作室发展历史发出了这般感慨。调研当日,采风团一行人首先参观了“启为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指导胡霄寒与主理人郑宇轩详细地介绍了项目的发展脉络,并展示了工作室的相关成就。
“启为创新”工作室聚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保护、传承与发展,7年来走访全国30余个省市区,对295项非遗展开详尽调研,创建传承人数据库。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来自四海的物件,每一件都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位传承人的心血”。郑宇轩向采风团一行展示了工作室于每一处调研地收集到的非遗珍藏。大到书卷画作,小到核雕纸笺,每一件非遗都鬼斧神工,浸满传承人的热情。“这是对我们非遗保护工作最直接的认可,每次接过这些赠礼都深感荣耀”。郑宇轩表示,每次外出实践,都能最直观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震撼与传承人的情感抱负,我们工作室的使命就是将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带入更多人的视野,双向助力非遗“活态”发展。
“非遗+融媒”——多维并举打破非遗信息茧房
“启为创新”工作室立足实践,深入分析非遗发展的难题,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所面临的四大困境:发展受限、宣传不力、变通不足和传承断代。随着新技术新手段的璀璨崛起,数字化充分赋能,国家政策与媒体力量的护航。“启为创新”工作室依托数字化传播手段,通过链接多个网络平台、创作多个系列视频、共建多个文化基地、联合多个文创企业、成立多个调研小队,来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多维知识体系,多维并举,全力打破“信息茧房”的桎梏。
图1:启为创新工作室调研团队合影
目前,团队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发表新闻稿件8000余篇,拍摄了近30期《非遗在路上》、《拾遗·重燃》系列纪录片,被人民网全期收录并在首页推送播放,在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热门平台上点击量累计达到100万以上,共建非遗基地8个,在数字化传播的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成果。团队与武当文创,合肥市纸笺加工厂、黄山市竹雕博物馆等文创企业合力打造多个文创品牌,助力非遗文旅事业再上层楼。
“非遗+创新”——瑰意琦行助力非遗走入日常
在非遗文化的推广道路上,工作室认为,应当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造艺术文化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让非遗与新时代流行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故事等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大众视野。
2023年以来,实践团联合文创企业,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和重现非遗项目的场景,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初步实现了对部分非遗项目的VR技术展示,让大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并参与到虚拟制作过程中,增强对不同非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同时,团队还打造了实践育人工作室,与传承人合作,开设非遗在线教育专栏,推出了剪纸、泥塑、陶瓷制作等多个直播课。并将调研实践工作以直播形式对外展示,以科普宣讲为主题,吸引了更多青年了解并投身非遗保护事业。
图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传承人吴远忠
被问到什么是“你心中的非遗”,郑宇轩回答道,对中华文化而言,非遗是蒙尘明珠,沧海遗泪,是需要我们倾力守护的中华优秀传统,而对传承人而言,非遗是他们的热爱,是梦想,是执着。非遗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而是带着中华文化烙印的符号。工作室将进一步助力非遗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口口相传的故事与文化信标。
“网聚荆楚正能量 奋进湖北新实践”2024年湖北省网络文明建设创新实践案例宣传展示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省互联网业联合会、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承办。该活动目前已进入调研阶段,调研时间截至9月30日,调研活动将选取报名参评2024年湖北省网络文明建设创新实践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中的优秀案例,由采风团分批前往项目实地参观交流、采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