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湖北学者:楚国800年,曾有4次大迁徙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1日14:07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通讯员 刘泓璐

800年楚国,楚君居地都在何方?近日,湖北学者在中国考古学权威性学术刊物《考古学报》发表论文提到,楚国在熊渠、楚武王、楚简王、楚肃王时,曾发生过四次较大的迁徙。专家认为,这是一次在《楚居》、楚都和楚国历史地理研究上企图有所突破的尝试。

极目新闻记者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获悉,该院楚文化研究所尹弘兵研究员在《考古学报》(季刊)2024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清华简〈楚居〉与楚国的居地及迁徙》的学术论文。

《考古学报》2024年第4期

何为《楚居》?楚居又是何意?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楚居》是清华简中的一篇,所述内容与楚国历史密切相关,其体裁与《世本》的《居》篇类似,故整理者定名为《楚居》。楚居,即楚君的居地。

清华简《楚居》

清华简《楚居》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楚国起源、楚国世系及历代楚君居地,从传说时代的楚先祖季连开始,下至战国时期的楚肃王,为楚国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对推动楚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楚居》研究的难点在于其所记地名大多不见于文献,难以将其与传世文献互证,无法用传统路径来一一考订各代楚君居地究在何处,导致以《楚居》来探索楚都、研究楚国历史地理、深入探讨楚文化,面临极大困难。”尹弘兵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对《楚居》研究进行深入思索和对《楚居》文本进行全面考察后,我认为如果从《楚居》文本的内在规律性出发,或许可以突破目前《楚居》和楚都研究的困局。”

尹弘兵在《考古学报》发表的论文

作者认为《楚居》是一篇完整的简书,不仅提供了前所未见的楚君居地与楚都信息,更重要的是文本具有整体性,所载地名具有系统性,且可与文献所载楚国历史体系建立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必然是有规律的。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作者发现《楚居》所载历代楚君居地可按时代划分为地名组,而前组地名一般不出现于后组地名之中,这一规律可能暗含某种历史真相:即一批新地名的出现和旧地名的消失,或许意味着楚国的活动地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即楚君的居地或楚都所在发生了迁移。“如果将这一现象与楚国历史架构联系起来,并将之与楚文化考古业已取得的成果相结合,或许能将楚国不同时期的居地及其迁徙历程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从而在现有条件下得出一个较为可信的结论,尝试在《楚居》、楚都和楚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经系统考察《楚居》地名体系后,尹弘兵发现《楚居》所载楚国时期可划分为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早期至战国初、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五个时间段,在深度整合《楚居》文本、楚国历史与楚文化考古成果后发现,这五个时间段可将《楚居》地名划分为夷屯、发渐、疆郢、蓝郢、鄩郢五个地名组,其中夷屯地名组可对应丹淅地区,发渐地名组可对应汉水中游地区,疆郢地名组可对应蛮河流域东周聚落群,蓝郢地名组可对应季家湖聚落群,鄩郢地名组可对应纪南城聚落群。据此,尹弘兵提出,楚国在东迁以前,曾有过五个不同的居地或活动地区,这也意味着东迁以前,楚国在熊渠、楚武王、楚简王、楚肃王时曾发生过四次较大的迁徙。

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生李润晨、肖瑶绘制的论文示意图

据了解,《清华简〈楚居〉与楚国的居地及迁徙》这篇学术论文,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周代汉淮地区列国青铜器和历史、地理综合整理与研究”系列成果。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