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
不久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
这也意味着我国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这些年,年产量从1.8万辆到如今突破1000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在加快。
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力电池是关键部件。作为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已连续7年居全球第一。“全球每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使用宁德时代电池。”最近,这家动力电池巨头将目光瞄准了一个新领域——零碳新基建。
近日,宁德时代零碳茶馆正式开张,这是宁德时代打造“零碳新基建”生态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零碳茶馆和普通茶馆有什么区别?零碳如何走进生活?
零碳茶馆,有何特别?
走进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绿色的山林里有一栋显眼的白色建筑,俯瞰这座建筑,外形酷似莫比乌斯环,这是宁德时代建的零碳茶馆。
所谓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
这座茶馆为何叫零碳茶馆?原因之一是这里的电力是自给自足的。
从外部看,整个建筑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目前已实现全周期绿电直供。比如茶馆内部的照明、煮茶用的电、空调用的电等都是绿电,是光伏发电板发的电。位于建筑顶部的光伏发电板,阳光下熠熠生辉,融入建筑设计本身。
不仅要发电,还要储存电。山脚下有一个光储充放智能充电站,顶棚是光伏发电板,负责发电;旁边是储能电池柜,负责电力存储;还有“移动充电宝”——CharGo充电狗,可以灵活地随时给电动车充电。
白天建筑会优先消纳BIPV及智能充电站光伏产生的绿色电力,剩余电力会被储存起来,以便在夜晚或客流量巨大的用电高峰期实现绿电供应。
这里的电不仅自给自足,还非常智能。走进茶馆,可以看到一个大屏幕,实时呈现整个茶馆的用电设备运行状况,包括发电量、用电量、负荷预测等。这是宁德时代自主研发并首次应用的智能微网管理系统,可以说是茶馆的“智能管家”。
究竟有多智能?比如,当室外环境降温时,系统会自动调高空调温度;当茶馆电力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会进行故障报警,并提出解决预案;在电网故障或电压不稳时,还可以迅速切换成离网运行模式,用市电保障正常供电。
据了解,整个项目落成后的年发电量预计5.5万度,在满足茶馆基本用电需求的同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4.8吨,相当于种植了3000棵树。
零碳走进生活 赋能产业
零碳茶馆的正式投用,不仅助力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还为下党乡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地标。
福建寿宁被誉为茶叶之乡,“寿宁高山茶”独具特色。寿宁县下党乡山地多,生态环境优越,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所产的红茶与乌龙茶香气浓郁、口感独特,深受市场认可。
茶产业是下党乡的主导产业,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全乡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乡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52元,与2018年相比翻了一番。
茶馆以零碳技术赋能,结合地方特色茶产业,激发新活力。茶馆推出了“宁的茶×下乡的味道”定制茶叶,通过绿电制作,拓展出茶宴茶席、有机火锅等零碳餐宴,提升了当地茶品牌的知名度,有利于带动茶产业销量提升,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一位来自浙江的游客专门来打卡,“平时喜欢喝茶,也喜欢到山里徒步、露营,来这里喝喝茶,茶香扑鼻,很惬意。”
未来,除了零碳茶馆,还将有零碳茶园、零碳茶厂等,助力打造茶旅一体化的文旅品牌。零碳茶馆开启茶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新路径,也是“零碳新基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零碳,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零碳茶馆探索“光伏+储能”模式,叠加软硬件一体的零碳解决方案的技术赋能,为绿色智能家居提供一种“解题思路”。其中,“光伏+储能”模式在多地已有应用。
浙江海宁的一个小区里,住宅屋顶都安装了光伏板。一位小区居民说,“原来没有安装光伏板时每月电费支出100多元,安装以后基本不用交电费了。”
但光伏发电有个明显缺陷——靠天吃饭。工作人员介绍,“白天太阳光照相对好的时候,居民光伏板所发电电量优先供居民自家使用,多余电量上网,传输到小区储能电站存储起来,到了晚上,这些储存电量就会从储能站释放。”
与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相比,这些零星分布在屋顶、院落等处的户用光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也为零碳生活提供助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超1.15亿千瓦,这相当于约5个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
“零碳+”不断拓展
从零碳茶馆到零碳工厂,从零碳码头到零碳社区……近年来,“零碳+”走进各行各业。
今年9月,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期间,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零碳新基建”,即以实现零碳排放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基础设施的升级,构建一个高效、智能、零碳的基础设施体系。
宁德时代宜宾工厂是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
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90多台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往来穿梭,货物从装卸、转运到堆放,全部通过人工智能实现。
多台风机叶片稳定运转、一排排光伏板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洁电能……“智慧零碳”码头通过“风机+光伏”绿色能源系统实现码头生产全过程绿色能源的自给自足。
走进江苏盐城射阳港零碳社区,“零碳因子”无所不在:风光互补型智慧路灯的小叶片快速转个不停,风光互补,提高稳定性;路边还有能给手机充电的光伏座椅;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每天产生绿电2700度,可以容纳70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服务中心外立面采用光伏幕墙,可以实现年发绿电11万度……
△盐城射阳港零碳社区的风光互补型智慧路灯
围绕绿色低碳,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行动27项任务。其中,新能源行业被重点提及,涉及光伏、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比如,方案提出“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等。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时,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各国加快向低碳化转型的步伐,制定碳减排目标。我国制定了“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近日,“节能降碳 中国行动”主题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举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表示,中国构建了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能源转型成效明显,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规模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承诺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建筑和交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过90%,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辆;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过去十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方代表团设立中国角,向国际社会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
科技赋能,持续“碳”索。一幅幅真实、可感、可持续的绿色生活图景,加速推动零碳生活走进你我身边。
【推广】
监制/李浙 田忠卿 李宇飞
主编/王兴栋
记者/王铣 陈亚光 吴知益
统筹/李庆波 林舟 陈庚
编辑/战星岑 校对/高少卓
部分内容综合自《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江苏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