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现代化”为出发点,以“产业链现代化”为关键点,以“产业体系现代化”为落脚点。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5年9大重点任务之一。如果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比较,可以发现,一个新变化就在于更加强调“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它的发展围绕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来展开,因此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息息相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间的理论与实践关联,从产业、产业链、产业体系三个层面系统把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路径,在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一、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为建设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广阔空间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它是依托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关键突破口,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之所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就是要紧抓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通过超前部署、系统布局率先实现颠覆性技术、革命性技术的突围,形成技术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发展空间广的一大批前瞻性新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顺利转型。
一方面,必须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壮大我国重大前沿创新能力。实现“科学—技术”从0到1的发展,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进而形成经济发展潜力的必由之路。重大前沿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及相关的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储备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持条件,对于实现革命性技术突围、催生新要素新模式新业态,进而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具有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因此,要在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把握当前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创中心高地的技术策源优势,整体谋划、超前布局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在内的科技研发力量,凝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奠定雄厚的创新支持条件。
另一方面,必须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各类新型生产要素密集投入产业活动,通过前瞻性的新兴支柱产业带动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质量提升和总量增长。科技成果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实到产业,才能从创新力转变为生产力。因此,实现“技术—产业”从1到N的发展,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进而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际成效的关键所在。要充分把握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相互交织的关键时间窗口,抢抓机遇推动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到“大市场”。要充分发掘中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能源、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独特场景优势,依托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细分未来产业的发展赛道,因地制宜实现科学创新的试验落地,从而在深化重大前沿创新应用转化能力的过程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建设富有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要进一步强化战略引领、立足发展实效,通过强化协同创新、深化分工协作引领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从而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构筑国家发展竞争新优势提供坚定支持。
一方面,要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引领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既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载体,又是在市场重大需求的带动下不断构筑产业发展新空间的产物。要以重大需求为牵引、以重大产业应用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其他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在市场主导下实现要素聚合、技术聚合、产业聚合,在政府引导下做好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生态,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能极。
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战略统筹与地方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在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辐射带动效应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不只体现于先进技术在单一产业领域的突破和应用,更在于通过它所形成的技术和知识溢出以及高质量的产品供给,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更新迭代。这是新质生产力在更长时间、更广空间内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实践应用,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强化不同区域的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从而在专业化发展中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当集聚,在差异化发展中形成错位发展、相互关联的产业分工格局,在特色化发展中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要在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之余,统筹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搭建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关键节点,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更好释放。
三、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跃迁,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发展基础
传统产业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80%,具有门类多、链条长、分工细的特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之所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跃迁,核心就是要充分把握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新机遇更新旧动能,夯实既有要素和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在要素提质增效方面的优势,在更新要素“旧禀赋”中发掘传统产业发展的“新增量”。数智技术能够发现过去传统产业发展中难以发现的潜在需求,将闲置要素、零散要素和过去认为与传统产业发展无关的要素加以整合,形成生产要素的“增量补充”,有效提升生产效益和商品质量。绿色技术则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等实现对既有要素的整合再造,建立新进入产业过程要素的科学使用方式,从而形成更为集约、更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因此,要通过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种类、土壤类型、地形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实现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释放要素禀赋的“自然潜能”更新传统产业发展“旧动能”。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在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方面的优势,在更新配置“旧方式”中形成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数智技术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要素端重构和优化了生产过程中的要素组合方式,形成了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新形式,在产业端则深化乃至重构了产业间的资源流通方式和分工协作方式,显著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能。绿色技术与数智技术的融合应用,还能进一步实现资源集约化与智能化、个性化生产的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实现传统产业与环境资源相容相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构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跃迁的要素支持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数智化绿色化治理体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生成资源配置的“更优解”,在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变革传统产业发展“旧模式”。
四、在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我们紧紧抓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一核心,在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真正建立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这个实际成效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以“产业现代化”为出发点深度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以“产业链现代化”为关键点不断提高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以“产业体系现代化”为落脚点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做大经济发展总量。
第一,以产业现代化为出发点,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这一发展方向,不断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增量。一方面,要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要依托“人工智能+”行动,推动面向培育未来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不断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及早突破要素成本上涨、产业发展分化、资源约束趋紧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天花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新型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强大生产能力的基础,推动科技成果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新技术在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以传统产业为根基“开枝散叶”,实现技术融合和业态衍生,并结合不同区域产业工人队伍、生产工具、资源禀赋和生产组织形式的特性,形成质上的优化组合,在发展迭代和融合赋能中实现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跃迁。
第二,以产业链现代化为关键点,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产业链的发展能级,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要统筹把握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围绕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和新兴产业建链四大方面,实现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有机衔接、有序整合,形成具有“得大、兼小、攀高、够低”特征的产业网络,并通过城乡联动、区域联动,“以点带面”形成经济发展整体效能;二是要统筹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建立贯穿“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完整创新链,并依托创新链对产业链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疏通和赋能作用,配套完善相应的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既立足当前实现科技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活动之间的有序互动,又着眼长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内在韧性和发展活力的产业循环、经济循环;三是要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依托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科技创新的作用,打破生产环节内部不同产业的产业技术壁垒,形成各产业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彼此协同的共生关系,为我国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打下扎实基础。
第三,以产业体系现代化为落脚点,围绕“科学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这一重要任务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是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能人能企担纲—多平台协同—非共识支持—加速产业化推广”全链条的颠覆性技术识别和资助机制,以场景化、产业化作为技术识别的目标导向,更好加强对非共识项目的识别和举荐;二是要更加注重增强政策举措的协同一致性,协同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优势。要更好厘清“政产学研用”五大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边界,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平台协同、联动支持机制,确保技术研发、政策落地、产业应用、流通服务等领域环环相扣,为颠覆性技术的探索、研发、转化、应用探索出新路子,充分释放其内在发展效能;三是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提供有力支持。构建“长钱长投”的发展环境,不断壮大耐心资本,实现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发性金融工具、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激发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同时,积极发挥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在分散风险、分红激励等方面的早期融资支持作用,更好发挥间接融资在推动产业转化、规模发展等过程中的“稳定器”作用,着力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凝聚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