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要闻

北京“追新”破题:昔日独角兽都成“顶梁柱”,人形机器人变身“北京人”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4日20:31 来源: 新华社

来源:1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素玉 乌梦达 郭宇靖

在北京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占全国近四成,展现出全球一流的科创能力;“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领跑中国,紧追硅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35家,已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36.95件,稳居全国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4%……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北京又持续领跑中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科技浪潮席卷而来,在创新发展中北京始终走在前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北京再次以“破浪者”姿态勇立潮头,带来了哪些启示?

又立潮头的“北京现象”

一路领先的马拉松选手,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机器人。

2024年11月初,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上,身挂“天工001”号牌的人形机器人,以每小时约10公里的速度跑过终点,在场观众既惊叹又欢呼。

“天工”人形机器人亮相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受访者供图)

赛场不远处,就是“天工”的诞生地——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工程师正日以继夜加紧对机器人的开发和升级。用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的话说:“机器人产业是条万亿级赛道,北京早已提前布局,还在带动行业力量集中攻关,将成果开放赋能。”

机器人跑出“加速度”,人工智能“大脑”在背后高速运转。一组数据说明北京“AI第一城”的硬实力:全市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占全国近40%;拥有人工智能企业2400家,约占全国五成;2023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产值突破2686亿元。

判断一个城市是不是创新高地,要看它能否孕育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北京以114家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世界第二。小米、美团、京东、百度这些北京曾经的独角兽,已成为今天的“顶梁柱”,扛起了全国新经济的大旗。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冯丹道出规律——每次创新的浪潮来临,北京总能紧紧抓住机会:1990年代中关村崛起了联想、长城、金山等一批国产品牌;2000年代,新浪、百度、网易等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在北京腾飞;移动互联网时代,北京孕育的微博、京东、抖音、小米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前,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动能,已经成为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4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4%,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5倍,显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支撑作用增强。

——2023年,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三城一区”主平台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8万亿元,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经济总量的40%。这意味着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正在蹚出新路子。

——“高精尖”产业厚积薄发,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融合发展。

北京地区获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占全国近三成;116家企业入围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生产要素加快创新性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生机勃勃,北京再次站上潮头,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派追“新”逐“质”的新气象。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从“一次争先”到“次次领先”,不断将发展计划从“纸上”落到“地上”,在长周期下实现蜕变和跃迁,正成为一种奋楫争先的“北京现象”。

“不断破浪”的制胜秘诀

每次创新的浪潮来临,都会诞生一些创新之城。“C位”之争,北京为何难以撼动?

——时代“风口”来临前,北京早已系统布局。全国首家量子科技孵化器揭牌;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大街”开工……近年来,一系列带有未来特征的“潜力股”在北京加速落地。

2024年12月19日,来自北京的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山东附近海域,圆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四)发射任务。新华社发(郭金祺 摄)

比起追逐“风口”,身处世界创新一线的北京,更擅长提前布局。早在数年前,北京就出台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10个重点产业。如今,这些产业早已拔节生长,开花结果。

“北京已率先成立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组织百余位科学家、工程师团队联合攻关。”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说,他们的原创成果逐渐走向全国加速孵化,还为全国培育了一大批企业和专家。

4年前,对很多人来说,自动驾驶还是一个陌生词汇。但北京已超前“落子”,设立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鼓励政策先行先试。如今,示范区数次迭代,累计测试里程超过3000万公里,“未来之城”呼之欲出。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规则,被全国多地吸纳借鉴。

车内无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在北京亦庄公开道路测试。(受访者供图)

“北京在谋划一个重点方向时,都会从政策体系、标准建立、生态搭建、行业治理等多个角度系统谋划,作出战略性安排,最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构和企业。”长期参加政策制定的冯丹认为,这是北京能把握机遇、站稳潮头的重要原因。

——不断先行先试,减量发展倒逼创新引领。曾经不堪重负的“大城市病”,让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启减量发展。人口、土地规模等硬指标要减少,经济社会还要进步,创新发展成了北京的唯一出路。

很多干部直言,相比其他城市,北京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约束性更强,只有“华山一条道”。

2020年,门头沟区关闭最后一个煤矿,结束了千年采煤史。区委书记喻华锋介绍,“北京西大门”加速涅槃,形成全市规模最大的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成功链接7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超高清数字视听和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1980年,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在海淀诞生,40多年来,科研、创新早已写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用好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年来,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如今,北京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均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持续升级的北京服务,让企业“用脚投票”。“如果不是在北京,小米汽车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作为2024年的现象级产品,小米创始人雷军不止一次向北京致谢。每76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的背后,北京市不仅充当了优化审批流程的“服务员”,更是全力协调供应链保障产能的“合伙人”。

位于北京的小米汽车工厂生产线。(新华社记者彭子洋 摄)

北京经开区创新工业用地管理办法,让小米汽车、宁德时代等10个项目均在拿地24小时内实现开工。加快引入上下游企业,大力协调英飞凌、博世等国际供应商支持产能,相关部门专程赶赴长三角等地协调,为企业“抢”出时间,降低了成本。

优良“软环境”已成为北京发展的“硬支撑”。2023年底,在此前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北京全面升级营商环境,塑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品牌,打出“高效办成一件事”等系列“组合拳”。全面推广柔性执法,全市29个部门制定公布不予处罚事项清单,49个市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占全部检查量比例达38.6%。2024年开展的城管领域涉企现场执法同比下降56.6%。

“支持是不是到位,场景是不是选得准……”林剑华说,在制定政策中,大家反复研究确保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面对一个个新问题,北京以专业为基,找准企业痛点,让政策解决企业的‘真问题’。”他说。

位于北京亦庄的一家独角兽企业负责人表示,北京主管产业的部门人员确实很专业、懂行。“跟他们交流都是在一个频道上,我认为这是北京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重要优势。”

感受到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耐心和尊重规律的定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脚投票”。过去10年,北京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日均146家提高到2023年的日均337家,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诞生。

历史关口的“关键一跃”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卡脖子”和“掉链子”问题在很多领域依然存在。北京得天独厚的教育、科研、创新优势,让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聚焦这里,看北京如何破题。

不久前召开的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表示:“要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要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担当”。不在功劳簿上“躺赢”,面对历史关口的“关键一跃”,北京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争做表率、“布局未来”。

10亿欧元!不久前,国际知名药企赛诺菲宣布在北京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创下该公司在华最大单笔投资纪录。从1995年至今,赛诺菲用“三连投”持续选择北京。

外资企业投下“信任票”,彰显北京在新质生产力继续一马当先的硬实力。

看科技资源投入,北京连续7年科研投入排名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500亿元,占到全国六分之一。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有77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看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北京汇集90余所高校、1000多个科研院所,34所高校、160余个学科入选“双一流”;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科学家数量居全球首位。

持续站稳新质生产力“潮头”,北京瞄准前沿,时不我待“拼创新”。

北京雁栖湖畔,建设多年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不久前完成主体闭环。随着这座比太阳还要亮1万亿倍的“超大号X光机”在未来点亮,人类探寻微观世界的奥秘将再添利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有研究显示,40%的诺贝尔奖是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带来的新发现。如今怀柔科学城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既有深耕基础科学的大科学装置,也有偏向应用研究的交叉平台,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自2020年以来,北京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7.5%,这一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北京对未来产业布局的坚定决心与持续投入,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让北京抢得先机,引领潮流。

持续站稳新质生产力“潮头”,北京刀刃向内,全力以赴“抓改革”。

近年来,北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9家新型研发机构,不要级别、不给编制,没有固定财政经费支持,以保持市场化的灵活和事业单位的执行力,推动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智能脑机接口、原生多模态大模型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工作人员为参观者讲解脑控神经康复训练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戚晓毅 摄)

北京改革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全面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让越来越多科研人“减负松绑”专心投入主责主业;创新性支持企业自主认定人才等,打破以往职称评定的诸多弊端……

“北京积极探索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中推进很多‘实打实’的改革,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林剑华说。

时代的大海奔涌,千帆逐浪,奋楫者先。

【纠错】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