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成操作无人机吊运脐橙。(湖北日报通讯员 赵铃一 摄)
编者按
如今,大量青年返乡成为“新农人”。他们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技能让乡村变美,带乡亲增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相信乡土里亦有星辰大海。
2月18日,在秭归县郭家坝镇的脐橙园里,一架无人机正在吊运脐橙,操控手郭兴成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无人机飞手。近年来,郭兴成带领他的团队,利用无人机开展脐橙社会化服务,不仅实现了创业增收,更成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农人”。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种橙
80后郭兴成是土生土长的秭归人,家住郭家坝镇王家岭村。高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父母去世得早,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出去打了几年散工,觉得没什么盼头。想到家里还有30多亩橙子不能荒废,便回来了。”2011年,郭兴成返乡种橙。
“爸妈在的时候,我几乎没碰过橙子。自己慢慢摸索、边学边干,脐橙园渐渐有了起色。”同时,郭兴成尝试开网店。
但脐橙园烦琐细致的种管工作让郭兴成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植保、采摘等高劳动强度环节,更让他喘不过气来。
郭兴成心里始终有一个疑问——有没有一种既省力又高效的办法,让采摘和管理变轻松?直到他“偶遇”农用无人机,终于找到了答案。
“2020年夏天,我在县城茅坪看到工作人员用植保无人机开展喷雾降温作业,那一瞬间我被触动了。”郭兴成当即订购了一台植保无人机,此后便一头扎进了学习钻研中。
从初学乍练到技艺精湛
“以前飞防技术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我就窝在家里自学,照着说明书和网上的视频,不断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研究,不懂的就问售后人员或者请教培训考证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学习,郭兴成已熟练掌握了无人机的结构、配件和功能。很快他便报考并顺利取得了CAAC无人机执照(多旋翼无人机驾驶员证)。
然而,让无人机在山区橙园里安全高效飞行和实地运用,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2021年,郭兴成在自家果园利用无人机开展植保飞防,作业效率提高了七八倍。
2022年,他又尝试用无人机吊运脐橙,从竹篮、塑胶筐到专用筐,从20斤、50斤到100多斤,操作越来越娴熟,效率越来越高。“我现在用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吊运3万多斤橙子,大概相当于15个人工一天背运的量。”郭兴成说。
从面对质疑到获得认可
无人机带来的便捷高效,让郭兴成尝到了甜头,他又有了新的计划——在全村甚至更大范围的橙园里推广普及无人机技术。
“飞来飞去像闹着玩的,能吊多少橙子?”“无人机从空中过一下,叶片背面打不到,浪费的是药水。”“成本估计比人工还高。”……一开始,乡亲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郭兴成没有打退堂鼓。他在自家脐橙园组织了多场“现场会”,邀请附近甚至邻村的柑农前来观摩。
通过一番操作,无人机借助强力上扬的风场,将农药喷洒出高度雾化的药液。“大家看,只要操作得当,叶片背面也能被均匀喷洒到,而且整片田可以统一喷洒、一步到位。”“现在我吊一筐橙子,120斤左右,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一次背运的重量。100多米的距离,无人机一分钟就运到了。人工背下来要几十分钟。这就是效率。”郭兴成一边演示,一边耐心解说。一次次亲身示范和“算账”比较,柑农们打消了顾虑。
郭兴成收到的服务订单越来越多。2022年2月,郭兴成抢抓县里出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奖补政策机遇,注册成立了峻鑫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和村民们一起组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队。
他们不断延伸服务半径,从镇内拓展到县内甚至跨省至重庆。公司现有农用无人机7台、运输车4辆,队员40余人。2024年,团队累计完成无人机飞防22000多亩、采摘吊运脐橙约2500亩。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秭归频道 作者 赵铃一 寇志伦)
IT白领变身助农主播
他生于大山、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从IT白领到助农主播,他就是湖北头雁壹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网络达人“乡村四哥”姚四龙。
湖北头雁壹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位于罗田县大河岸镇柏堂垸村。见到姚四龙时,他正在直播带货。
姚四龙今年40岁,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们兄弟两人。2002年,他考上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级UI设计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姚四龙年薪过百万,并有了幸福的小家庭。2021年,因为母亲突患疾病,姚四龙再三思考后,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在照顾母亲期间,姚四龙思考得最多的是,未来的生活该怎么过。偶然间,他听说村里有一片山林可以流转,于是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我想建一个田园采摘综合体,把这荒山荒地变成金山银山。”姚四龙说。
说干就干。姚四龙先后投入几十万元,流转土地、开垦荒山、购买桃树苗、间作种植西瓜,可一年下来效果很不理想。于是,他把自己日常干农活的场景,拍成短视频发到网络上,收获了不少关注。但这些关注也比较有限。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坐在山头上,讲他返乡创业的历程和感悟。没想到,视频火了。很多父老乡亲说,“你能不能帮我带带家乡的货?”就这样,他走上了电商这条路。去年,他成立湖北头雁壹品电商有限公司。当年直播带货销售额300多万元。
除了打理山林,姚四龙每天和团队不是在户外选品、拍素材,就是在公司直播带货。姚四龙说:“只有电商做起来了,农民种植、养殖的好东西才能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罗田频道 作者 熊应彪)
“00后”研究生回乡捏泥巴
近日,走进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姜店村大朱湾朱家窑创作工作室,只见“00后”赵睿祺正忙着拉坯。随着轮盘匀速转动,泥料在他手中缓缓成形。不一会儿,一个初具形态的陶瓷坯体便呈现在眼前。
“从小就喜欢陶瓷。学的也是陶瓷艺术设计,现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代陶艺创作与设计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赵睿祺说起对陶瓷的热爱。
制作陶瓷离不开泥土,黄陂泥塑誉满全国。“故乡的土能以泥塑闻名,为什么不能再因陶瓷添彩?”带着这份愿景和对陶瓷艺术的喜爱,2019年,赵睿祺在父母的支持下,把老家的房子改造成了工作室,专门用于陶瓷设计创作。
“黄陂泥土黏性极佳,可塑性很强,完全能满足多元艺术效果的表现。”然而,由于本地土壤与传统陶瓷原料在颜色和质地上存在差异,赵睿祺在烧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经过无数次实验与调整,才逐渐掌握了合适的烧制温度与时间。
武汉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毛宗泽,拥有20多年在景德镇烧制陶瓷的经验,去年偶然间发现了朱家窑,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内心的乡土情怀常常被唤起,一草一木都化作了创作灵感。”不少人慕名前来,甚至提出要定制专属瓷器。
“未来想在作品创作中融入家乡非遗文化和旅游景观,利用当地土壤特有的色彩和质感,创作出独具本土特色的陶瓷,成为人们认识黄陂的新窗口。”赵睿祺对发展方向目标明确。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黄陂频道 作者 谢聪 柯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