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王撼 周康 陶欣
“哇!这泥巴真的能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快瞧,我的小鸡长出鸡冠子啦!”“太好了,我的小鸡终于有机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啦!”湖北蕲春县实验小学长石校区一年级的教室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处处洋溢着孩子们按捺不住的兴奋劲儿。3月18日上午,蕲春县实验小学漕河校区“楚韵陶艺课堂”的李春桃老师带着一大箱陶泥走进长石校区的课堂,一场充满趣味与文化内涵的城乡陶艺交流奇妙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李老师和该班班主任陶欣老师走进教室后,便细致地为22个孩子逐一穿上围裙和袖套。“我的心都快跳出来啦,太紧张啦!”“我高兴得不得了!”孩子们那稚嫩的话语,满是对这场陶艺课的期待与兴奋。
当李老师打开装满陶艺制作工具的资源箱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紧接着爆发出阵阵惊叹。22双澄澈明亮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紧盯着讲台上整齐排列的陶泥、托盘、竹子美工刀、陶布等工具,这些城里陶艺课上的“标配”,如今真切地呈现在乡村孩子们眼前,让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惊喜。此刻,城乡教育的距离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近,孩子们对艺术创作的渴望也被彻底点燃。
“孩子们,大家先把陶泥揉成一个圆圆的脑袋,就像揉面团一样,不过可得轻点哦,别把‘小鸡脑袋’揉变形啦!接着,我们再来做小鸡那可爱的鸡冠……”李老师边讲解边拿起陶泥,动作娴熟、有条不紊地进行示范。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都被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讲解刚一结束,教室里便奏响了欢快的“陶泥交响曲”。扎着羊角辫的妞妞认真细致地揉出鸡冠,然后自豪地高高举起:“城里老师教的方法真的特别好用!”虎头虎脑的小勇把做好的陶泥小鸡顶在指尖,兴奋地说:“它要飞过山头,去城里找朋友呢!”在“给小鸡找朋友”环节,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充分发挥奇思妙想:有的给小鸡画上“超人披风”,有的在鸡背上精心做出可爱的小书包,还有的孩子用陶泥多捏出一只“母鸡妈妈”,说道:“这样我的小鸡就不会孤单啦!”这些充满童真与创意的作品,不仅是孩子们的创作成果,更是城乡文化交流碰撞出的火花。
“陶艺,它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技艺,更是一扇能够打开孩子内心世界、启迪他们艺术灵感的神奇之窗。”陶欣老师看着教室里热闹非凡、充满创意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千,“通过这样的课堂,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富有温度。它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将知识与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艺术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孩子们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上,满是自豪与满足的神情,此刻,他们心中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已然超越了城乡的界限,成了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活动渐近尾声,师生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作品捧在手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起定格下这美好而难忘的瞬间。后期,李春桃老师会把这些凝聚着孩子们童真与梦想的“萌鸡乐园”带回漕河校区进行烧制,让这些作品在高温的淬炼下变得更加坚固、精美,最终作为六一儿童节最珍贵的礼物,送到孩子们手中。长石校区校长江波望着那一张张沾满陶泥却依旧笑靥如花的孩子们,激动得眼眶微微泛红,感慨道:“以前总是听闻城里的老师在教室里教孩子们玩泥巴、做陶艺,觉得那是城里孩子的专属福利。可今天,优质的艺术课堂真真切切地跨越了重重山水,来到了我们乡村校园。你看,乡村的娃娃们不仅学会了陶艺制作,还能用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给陶艺作品镶上独特的花边,这就是城乡教育交流结出的累累硕果啊!”
据悉,蕲春县实验小学已经同步启动“陶艺资源漂流”计划,组建了城乡教师“陶艺教研群”,通过每月的线上工作坊,实现对乡村教师的实时实地指导,让优质教育资源在乡村校区真正落地生根。未来,学校还会持续开展城乡结对项目,借助师资培训、资源共享、云端课堂等多种形式,将更多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乡村校园。正如何欢校长所说:“我们期望每个孩子,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能触摸到艺术的美好,让教育公平的理念如同泥土的芬芳,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
阳光下,孩子们捧着陶泥小鸡欢快地跑向操场,他们的欢笑声惊起了林间的雀鸟。那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鸡,承载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美好梦想,扑棱着翅膀飞向更多的山乡角落,带去知识与希望,促进城乡教育共融共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