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近年来,我省已为300余名英烈成功找到家属 湖北立法助力无名烈士“定名”“寻亲”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7日07:28 来源: 楚天都市报

3月26日,襄阳市25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和50名学生,到该市英烈园为烈士碑文描红,表达对英烈的缅怀和敬意。通讯员供图

近日,宜昌市开展2025年清明祭英烈暨烈士集中安葬仪式。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周卓琳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王俐燃 涂梦蝶 陈倩 通讯员 仁宣 包晓霁

春阳和煦,松柏苍翠。武汉龟山公园向警予烈士陵园内,武汉轻工大学的几十名学生肃立在纪念碑前,“向警予烈士之墓”七个大字熠熠生辉,环绕的常青树与花篮缎带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3月26日,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湖北省英雄烈士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缅怀纪念、设施管理、精神弘扬、抚恤优待等方面作了规定。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湖北省已为300余名英烈成功找到家属。条例明确,有关部门应通过技术鉴定比对等方法,为无名烈士或亲属信息不明的英雄烈士确认身份、寻找亲属。

烈士陵园内使用大功率音响等开展娱乐、健身活动被依法叫停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用生命诠释了‘为党牺牲,虽死犹荣’……”师生们现场学习“微党课”,并依次献花、默哀。

参加祭扫活动的冯同学说:“大家怀着敬意来感受革命烈士的一生,这种沉浸式教育触动人心,全程没有发现喧哗或拍视频等干扰祭奠氛围的情况。”

条例明确了禁止性行为清单,包括禁止使用大功率音响设备等开展破坏庄严、肃穆、清净环境和氛围的娱乐、健身活动;禁止设置与英雄烈士保护无关的广告标牌等,禁止以刻划、涂鸦、踩踏等方式破坏、污损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等行为。

提及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的“烈士陵园跳广场舞”事件,冯同学认为:“烈士陵园是庄严的场所,应该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像广场舞这类容易产生噪声的活动,应另选他地。这既是对英烈的尊重,也是对共识形成的引导。”

记者在施洋烈士陵园探访时,经常在此散步的陈先生多次强调“安静”“敬畏”等字眼。他表示,除了日常散步,他还会观察前来瞻仰烈士的市民,感受心灵的净化。

陈先生介绍,施洋烈士陵园管理方多年前就禁止广场舞、唱歌等娱乐活动,工作人员看到有人带小孩喧闹也会劝阻。他认为,这种管理制度有效保持了陵园的肃穆氛围。

结束采访,陈先生再次缓步走向林荫深处。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空间,正以其独特的静谧力量,持续吸引着寻求心灵休憩的市民。

立法助力更多无名烈士“归家”

退役军人张喜财是辛亥首义烈士陵园的管理员,他向记者展示了写满参观者感言的留言簿。留言簿上既有“国魂不朽”“致敬先烈”的工整笔迹,也有孩童用稚嫩的笔迹画下的五星红旗。“这本留言簿,我们视若珍宝。”张喜财说。

张喜财介绍,陵园现安葬的烈士多为1911年阳夏保卫战牺牲的将士。“当年他们在滠口、姑嫂树、刘家庙等处都有过激烈的争夺战。”谈起这里的历史,这位老兵滔滔不绝。

记者了解到,革命时期,70多万荆楚儿女献出生命,其中无名烈士超过85%。近年来,湖北省已为300余名英烈成功找到家属。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烈士寻亲工作机制,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发现无名烈士墓或者英雄烈士亲属信息不明的烈士墓,应当会同党史、档案、公安、文物、规划等部门,通过梳理遗物、查阅档案、实地走访以及技术鉴定比对等方法为英雄烈士确认身份、寻找亲属;接到英雄烈士亲属寻找英雄烈士安葬地申请的,应当通过询问有关人员、查阅史料记载、检索信息系统等方式收集了解英雄烈士牺牲地的线索,查找英雄烈士安葬地,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告知英雄烈士亲属。

针对零散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条例还规定,要实行编码和数字化管理。

深挖“红色家底”深化“代际传承”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清明将至,庄严肃穆的施洋烈士陵园内响起琅琅童声。武汉市洪山区第十一小学的学生身着整齐的校服,佩戴红领巾,齐聚在施洋烈士纪念碑前开展祭扫活动。

稚嫩而坚定的歌声回荡在陵园,孩子们手捧菊花,依次缓步献花于碑前。默哀时,胸前的红领巾在春风中轻颤。带队老师霍畅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英烈精神正是在传承中历久弥新。2024年,全省140万人次参加现场祭扫、1600多万人次在荆楚英烈网为英烈献花,创历史新高。

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加强英雄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保护和展陈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和个人参与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研究;鼓励单位和个人将收藏的英雄烈士遗物、文献手稿、家书信件等捐赠或者出借给相关单位进行展陈和研究;英雄烈士的名录和事迹应载入地方志等。

除此之外,条例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纳入教育内容,把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作为教学基地、实践教育基地;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等部门应当加大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