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大山里,120余人守护中华虎凤蝶起舞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8日07:36 来源: 湖北日报

正在巡山的覃学柱(中)和志愿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摄)

中华虎凤蝶飞行轨迹。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郑岚 通讯员 覃丹 习倩

100多年前,英国人普拉特来到长阳梧桐山进行生物标本收集,其中就包括中华虎凤蝶标本。

2024年3月,中国独有的珍稀野生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在其模式产地(物种定名的时候,用来定名的原始标本产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晒鼓坪村梧桐山再次被发现。

为保护这一珍稀品种,一年来,当地村民覃学柱在各方支持下,建起了中华虎凤蝶模式产地纪念馆、保护基地和科普基地。如今,12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已成为中华虎凤蝶模式产地的守护者。

一次巡山,32人兵分三路

3月24日中午1时50分,清江畔的晒鼓坪村,村民陈万桥屋前聚满了人。屋后的山头,就是中华虎凤蝶模式产地“蛾子地”。32名志愿者在此集合后,上山寻找中华虎凤蝶踪迹,观察“马蹄香”长势。

“不要捕捉,不要触碰。”61岁的覃学柱简单交代了几句后,大家便兵分三路上山。

“蛾子地”是梧桐山一处山峦的小地名。60多度的陡坡,山径蜿蜒、枝叶牵绊,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山林中,志愿者们顶烈日、攀陡岩、扒落叶,认真搜索每一个角落。为了避开蜂虫袭扰,覃学柱还特意带了捕虫网。

“看,这就是‘马蹄香’,已经开花了。”在一丛灌木前,覃学柱激动地匍匐到地上,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落叶。

“这里也有。”“长势真好。”分散在山坡各处的志愿者不时发出惊呼。

“马蹄香”便是中药材细辛,也是中华虎凤蝶幼虫的食物和寄主。

下午3时50分,巡山结束。虽未寻到中华虎凤蝶的踪影,但细辛的繁茂仍让大家感到高兴。

覃学柱介绍,3月至4月是观察蝴蝶的最佳时期,要组织10多次巡山,每次都会提前在微信群里发消息,参与者十分踊跃。群里还有不少本地村民,他们上山务农时,也会进行观察和保护。

一份守望,聚起120余位志愿者

覃学柱提到的微信群,是他发起的“中华虎凤蝶保护志愿者”群。

覃学柱家住“蛾子地”另一头。去年4月,在了解到中华虎凤蝶的背景后,他腾出自家二楼筹建起纪念馆,并建立微信群方便大家联系。

一年来,群成员从4人发展到120余人,除本村村民,还逐渐覆盖到长阳各乡镇、宜昌城区及潜江等地。不论距离远近,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让更多中华凤尾蝶翩翩起舞。

2023年、2024年,中国昆虫学会会员、南京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馆长张松奎曾两次带团来长阳考察,59岁的陈万桥全程陪同。2024年3月,中华虎凤蝶在这里被发现,陈万桥成为亲历者,他第一个被覃学柱邀请进了志愿者群。

“当时专家们看到它,别提有多兴奋了。”陈万桥说,志愿者的作用是宣传保护细辛生长、不破坏自然环境、不触碰蝴蝶,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中来。

为参加此次巡山,56岁的陈荣一早就从宜昌城区出发,转了两次班车,再由村民骑着摩托接到“蛾子地”。她在现场入群,成为第120位志愿者。

67岁的摄影爱好者郭浩家住潜江,去年10月来此摄影,也成为群里一员。3月23日一早,他驱车来到长阳,次日便加入巡山队伍。

“只要时间允许,还会参加群里的活动。”郭浩觉得这次巡山非常充实。

31岁的晒谷坪村后备干部覃乾也是志愿者。此次巡山,她不仅进行了网络直播,还为村民送来环保手册。

在科普、保护基地及纪念馆建设中,志愿者们纷纷出力。馆内近百个蝴蝶标本和手绘图大多来自大家的捐赠,志愿者覃本福还将种养了10余年的细辛移栽到科普基地。

一群“精灵”,串起大山内外

随着关注度的增加,隔三岔五就有新志愿者入群。此外,还有更多人参与中华虎凤蝶模式产地保护。

2024年4月,在得知覃学柱正谋划建设保护基地和纪念馆后,远在南京的张松奎主动参与展板内容编撰,并送来一批关于蝴蝶的书籍。

张松奎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中华虎凤蝶是南京的生态名片,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伞护效果,“长阳是中华虎凤蝶模式产地,看到这么多人加入到调查和保护行列,非常欣慰。”

山东蝴蝶爱好者孙文浩博士,还专门开发了识别蝴蝶品种的小程序。

“志愿者的参与是件大好事。”孙文浩说,中华虎凤蝶的野外观测,目前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长阳地区研究数据较少。在志愿者们有组织的探索下,将对掌握中华虎凤蝶发生期、分布、习性等提供宝贵资料。

3月21日,宜昌市炎黄经委会主任李明义将多本蝴蝶文献捐赠给纪念馆。为了这批文献,他用了2个月时间四处探访,翻译文献。

“感谢这些志愿者,‘模式产地’‘生态链’‘珍稀物种’这些新名词,我都是跟他们学的。”临采访结束时,80岁的覃学欣老人在路边拉着记者的手说,从今往后,这群“小精灵”可以大大方方生活在这里了。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