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本周即将收官,该剧自播出以来,在央视、爱奇艺等播出平台不断打破收视纪录。“年代剧轮到‘90后’当主角了”是该剧第一个破圈的热搜。导演姚晓峰说,在过去的影视剧里,“90后”作为主体的叙事始终是缺位的,这部作品既承载了他对运河沿线城市的乡愁,也是一次为当代“90后”群体书写成长史的尝试,为他们送上一本成长纪念册。
剧集主线:个体命运融入大运河兴衰
《北上》改编自徐则臣的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它的母题是大运河,不仅关乎回望,也关乎记录,更关乎传承与传唱。姚晓峰说,在剧中,他跟主创尝试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古老河流鲜活的生命力。“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沿岸百姓,它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命运。因此,我们选择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童年的他们,在运河里嬉戏玩乐;青春期,他们在运河边探索人生的方向;成年后,他们带着运河精神远行,又最终回归故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于是,观众看到的《北上》,由“90后”的成长奋斗构成了剧集主线。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北上奋斗的青春,再到回归故乡的沉淀,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坚韧,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姚晓峰看来,“90后”确实也到了反思的年龄,“成长是以蜕变的疼痛为代价来促进的。《北上》会引起这一代人的共鸣,因为都是他们的故事,是他们的成长经历、青春记忆。”
群像塑造: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色
《北上》获得认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选角的成功。姚晓峰透露,为了更好地共情角色,扮演花街少年的六个演员白鹿、欧豪、翟子路、高至霆、李宛妲、刘恒甫大部分是“90后”。“拍摄的时间段正好就是演员成长的年代,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故事真实的落脚点。”姚晓峰给演员们布置的“作业”,是让他们尽可能地回忆从小到大的亲身经历,没事就在运河边转转、看看。“我希望他们对角色的状态是有感觉的、是熟悉的,让表演更自然、准确。”
对于群像塑造的经验,姚晓峰表示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色,每个人都要出彩。而“花街六子”最让他满意就是无论给演员多少压力,都能变成有营养的东西进行反馈。
用“笨功夫”:完成对运河精神深度求索
从之前的高分情感剧《大丈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虎妈猫爸》《恋爱先生》,到近年尝试的《追风者》《微暗之火》,姚晓峰是圈内公认产量和品质双高的导演。对他本人而言,这次《北上》的创作不同过往,有着特殊的意义——既是一次对运河精神的深度求索,也是一次对故乡江苏的深情回望。从最初孵化到拍摄,再到如今呈现在观众面前,历时近7年。“为了更精准地传递原著精神,我们与原著作者徐则臣、编剧赵冬苓沿着运河实地采风,反复研读文本,深入探讨。在影像表达上,我们力求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大运河的故事。”
在姚晓峰看来,能否拍好花街是《北上》最关键的戏眼,“这是主角们成长时光所寄托的地方,是他们的故乡,当他们漂泊多年后重返旧地,才发现自己血液里流淌的都是对花街的情感。”
为了实景搭建,剧组用了很多“笨功夫”。他们逐一勘查江苏所有运河沿线,最终在运河边上一块空地上原地盖起了花街小院。“我们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息。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卖的绿豆糕……这些细节不仅是生活本真的呈现,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剧中,随着时代变迁,船运逐渐式微,运河人家陷入困境让观众唏嘘,但他们并未轻言放弃,而是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伏。“如果说运河是《北上》的筋骨,邻里情是它的血肉,而那股乐观向上的精神,则是这部剧跳动不息的心脏。”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