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通讯员黄文建、田梦莹)日前,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迎来一件特殊文物——抗日名将叶可钰的遗物《水雷构造图纸》。这份图纸,不仅记录了中国海军“以雷代舰”的历史切片,更因叶家后人“裁边藏图”的守护故事而弥足珍贵。
据介绍,1937年9月江阴海战后,中国海军主力舰艇损失殆尽。海军将士们毅然转型,开展水雷游击战。时任长江中游布雷游击队副队长的叶可钰,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执行者。 此次入藏的图纸,是叶可钰1938年初在海军武汉办事处为水兵授课时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图纸上清晰展示了水雷的引爆装置、炸药等核心结构。1938年正值江阴海战刚结束,这张图纸是海军转向水雷作战领域的关键物证。
叶可钰(1898-1980)的海军生涯始于1915年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后被选派赴日本留学专攻水雷技术。1937年,叶可钰作为平海舰副舰长亲历了著名的江阴海战。在舰长重伤后,他挺身而出,指挥战舰与日军飞机殊死搏斗。此后他转入水雷作战,先后担任布雷队分队长、长江中游布雷游击队副队长等职,因战功卓著、布雷炸舰有功,曾两次获得“华胄荣誉奖章”。
这张水雷构造图纸历经80余载沧桑,仍保存至今,背后凝聚着叶家人的精心守护。叶可钰的儿子叶延华回忆说,其父生前十分珍视这份见证海军抗战历程的教学资料,特意嘱咐家人妥善保管。在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家人将其用作书皮,“有图的一面朝里包裹着书本,外面看起来就是一张普通的牛皮纸”。这种特殊的保存方式虽使图纸边缘留下些许使用痕迹,但主体内容得以完整保存。
巧合的是,这次捐赠背后还有一段奇妙渊源。1937年9月23日深夜,江阴海战失利的平海舰官兵,正是通过中山舰转移至南京。在中山舰出水文物中,就发现了刻有“平海”铭文的脸盆等物品。“在网上看到中山舰博物馆收藏的平海舰文物,让我知道该把图纸送到哪里。”叶延华说。如今,这份图纸与“平海”铭文文物重逢,完成一场跨越88年的历史对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