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周沁)“小袁,我们把东西都带过来啦,就在田边。”4月9日一早,岩峰村的田间地头就热闹了起来,大冶市灵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严全胜装了满满一车农资,正翘首以盼,等待着植保无人机飞手的到来。
不一会,无人机飞手袁文豪便到达了小麦田边,只见他熟练地拿出无人机,麻利地装上配好的肥料与药剂,便开始操纵无人机起飞、喷药。
“嗡!”螺旋桨飞速转动,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地头自由盘旋,开始了“一喷三防”工作。
不一会,10多亩小麦田的管护便完成了。
“这可真快!我们今年种了100多亩冬小麦,多亏了无人机帮忙,不然人工追肥管护很是要花些时间!”岩峰村种粮大户张银贵笑着说道。
“相比传统人工防治,无人机作业效率提升接近30倍,亩均肥料、用药也能节省不少,还能避免人员接触农药风险,全镇需要管护的油菜、小麦大约有4000亩,两台无人机3-4天就能完成作业!”严全胜自豪地介绍。
“现在科技是真发达,我们今年还引进了‘种肥同播’技术,一次性可以完成开沟、播种、施肥和除草四道流程……”说起提高效率,张银贵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和大家介绍起今年准备大规模使用的新技术。
岩峰村另一边,张银贵的儿子正在开着拖拉机在田里进行“种肥同播”,拖拉机的后方装有10个单独漏斗与一道长条槽状漏斗,随着车轮驶过,早稻种子同肥料一道沉入沟壑中,在泥土的掩护中蓄力萌芽。
“我们去年开始尝试使用‘种肥同播’技术,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产量也提升了,所以今年准备了300亩田进行推广使用。”张银贵介绍,早在2024年,灵乡镇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刘会胜了解到这一技术便立马介绍给了她,明确种植意向后,牵线搭桥将相关的农机经销商带至张银贵家中进行技术推广,因此,张银贵便成了大冶首位大面积使用该技术种植农作物的种粮大户。
经过尝试,张银贵发现“种肥同播”将肥料埋入种子下方3-5厘米处,充分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在节省30%肥料的同时,可以提高20%-30%的产量,而这种种植方式在开沟、播种、施肥的同时还能够将田间的杂草通过拖拽方式物理清除,可谓“一举四得”。
“去年的亩产在1300斤左右,相较育秧机插种植方式,‘种肥同播’每亩能节约100元的成本呢!而且300亩早稻大概4、5天就能播完,效率也很高。”她一边介绍,一边仔细地将种子与肥料分别倒入漏斗,手中动作不停,眼里神采飞扬。
春风拂来,吹散了张银贵额头的汗水,也抚向田间里青翠的麦苗、金黄的油菜……在机械的轰鸣声中,“科技春风”已然正在带跑灵乡镇春耕“加速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