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
通讯员 丁余辉 方盈颖 李鹏 朱翔宇
4月14日,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湖北省地质局、咸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湖北省2025年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综合演练在咸宁市通山县开展。这场抢险救援行动用时41分钟,完成了应急救援全流程。
这次演练是湖北省首次,也是全国首次以“双控体系”为核心的全要素实战演练。
演练现场
岩土变形和地表位移都能实时监测
演练开始前,工作人员在入口的展示区域,一一介绍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装备。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展出的有能对岩土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的有源波导声发射监测设备、AI图像分析仪,还有抛投式地表位移监测装备。
工作人员讲解设备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抛投式地表位移监测装备针对复杂山区人员难以到达、不便进入的高危环境,装备整体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强度高和制作周期短等特点,适用于滑坡类灾害应急场景下地表位移监测。
41分钟完成7个应急环节
“开始演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286名参演人员各就各位,运用112台(套)高科技设备,开始了这场抢险救援行动。
本次演练的主会场设于大畈镇下杨村北山风险斜坡,该区域崩塌区面积达1.13万平方米,潜在方量约3.4万立方米,斜坡中下部存在约10.4万立方米的滑坡风险,直接威胁5户31人安全。
演练现场
分会场位于慈口乡慈口村一组风险斜坡,滑坡面积1.8万平方米,体积约9万立方米,南侧新增变形区威胁7户14人,北侧局部滑塌已导致乡道中断。
“大畈镇下杨村北山斜坡出现3.4万立方米崩塌风险!慈口村滑坡体裂缝扩展至30米!”演练指挥部突然亮起预警信息,巡查员立即通过手机APP上报。15分钟内,无人机迅速升空,边坡雷达启动,包含地形地貌、损毁情况的险情三维建模跃然屏上。
演练现场
通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划定下杨村北山风险斜坡和慈口村一组滑坡危险区范围,大畈镇政府和慈口乡政府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撤离。
“东侧4户12人立即转移!”专家研判指令下达瞬间,三重警报系统同时激活——应急广播的电子提示音、铜锣的金属颤音、无人机高空喊话声在村落立体交织。
与此同时,避险撤离组对照防灾明白卡挨家挨户敲门、叫醒叫应群众。
演练现场
在慈口村水域,3艘冲锋舟划开波浪实施救援。
安置点的应急与救援帐篷也同步搭建,医务人员正为转移群众检查身体,并安抚其情绪。
演练现场通过风险预警与先期处置、险情防御响应、应急调查与监测、远程联合会商研判、叫醒叫应和人员避险撤离等全流程,来全面检验技术支撑队伍协作效能,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仅用41分钟完成全程。
首次将演练扩大到风险区
本次演练中,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运转顺畅,技术支撑单位快速响应,基层群众避险有序。现场通过“人防+技防+联防”协同作战,验证了风险区预警阈值、转移路线、安置点设置的科学性。
演练现场
“湖北的‘叫醒叫应’机制值得全国学习。”活动现场,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隐患点十风险区”双控为抓手,确保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各地要以本次演练为契机,进一步在全省持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演练,针对三峡库区、鄂西山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夜间强降雨情景演练;针对在建工程、旅游景区等敏感区域,开展专项应急演练;针对新识别风险区,开展“叫醒”“叫应”机制演练。并通过演练进一步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响应、临灾避险水平。同时,开展常态化科普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识灾避险能力。
演练现场
“以前的演练着重于地质灾害隐患点,本次演练的范围扩大到了风险区。”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地质环境中心主任陈淑娟介绍,本次演练相关的勘察、监测的手段相比以前也更加多样化和科技化。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过去的‘四位一体’到如今的‘六员共管’,增加了联防员和监测员。”通山县大畈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张小伟认为,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他要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巡排查避险、撤离等工作责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去年,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自2000年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实现年度地质灾害“零伤亡”,9起成功避险案例在全国推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