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汪学东、陈铮)“今年这麦穗沉甸甸的,亩产肯定能超过前两年!”5月11日上午,灵乡镇岩峰村的麦田里,种粮户吴风波弯腰掐下一把金黄的麦穗,笑着向迎面走来的大冶市统计局调查队和灵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挥手致意。他身后,13亩样本点内冬小麦随风起伏,麦浪翻滚间泛起阵阵清香,宣告着夏收时节的到来。
“吴大爷,咱们今天就是来‘验收’这份丰收的!”工作人员一边寒暄,一边从背包中取出测产工具。无人机迅速升空,在麦田上方划出规整的航线,高清摄像头精准捕捉着麦田的密度与长势,地面小组则手持智能终端,沿着预设的3个抽样点逐一定位。岩峰村作为全市粮食监测样本点之一,此次冬小麦实测实割数据将直接关联全市夏收产量预判。
抽样区内,工作人员严格按照采样流程操作,每处随机划定1平方米区域,镰刀轻挥间,麦秆齐根而断。金黄的麦穗被装入标号布袋,电子秤实时记录重量,PDA同步录入麦穗数、籽粒饱满度等关键指标。技术员明朗蹲在田埂旁,对着仪器屏幕逐项核验,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微微发亮。
“割这么一小片就能算清整块田的收成?”吴风波凑近观察,略显疑惑。“可别小看这些样本!”工作人员举起一袋麦穗解释道,“通过科学抽样和数据分析,不仅能推算亩产,还能评估倒伏率、病虫害等影响。这些数据汇总后,政府可以提前调度收割机、烘干设备,咱农户也能参考数据选种、调整种植方案呢!”
闻言,吴风波眼睛一亮:“去年小麦受冻雨灾害严重,要是早有数据预警,能少些损失!”他索性戴上草帽,跟着工作人员学习辨认抽样标记,“赶明儿我也按这法子记录自家麦田!”
“等测产报告出来,我可得第一个瞧瞧!”吴风波站在田头高声笑道。“没问题!数据一分析完,我们就带着‘成绩单’上门!”工作人员挥手作别。暮色中,满载样本的车辆驶向实验室,留下一串轻快的引擎声,与麦香一同融进初夏的晚霞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