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石新闻 > 文明黄石

阳新木港镇水港治理之变,赋予这个村长久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05日11:32 来源: 荆楚网

出门一道港,遇雨防洪忙

年年都如此,庄稼死光光

对于阳新木港镇坳头村王英组的村民而言

家门口的这条河港曾让他们喜忧参半——

尽管河港给村里带来了生活和灌溉之便

但年年雨季翻水淹没菜园

也让村民不堪其扰

一劳永逸根治问题成了村里的大事

院落夜话:工作方法之变

6月5日清晨

阳新木港镇坳头村王英组“门口港”工地一派繁忙

村支书黄开泗正带着村民进行港道收尾整治

60多岁的村民陈新权挥动铁锹平整坝面

陈绪滔不停指挥机械运输块石

几名村民则在堤坡上培土种草

f309d0ce7f8c0e8c8461947ff38a7e5.jpg.jpg

广泛发动全民共建。

这个工程在村里是个大事儿

不仅要修筑400米长的护坝还要完成1000立方米的培土实体

工程完成后

水淹菜园的历史将成为过去

因为深受水害

所以村民参与度很高

“这个村的基层治理实践非常生动”

木港镇党委副书记田杨说

村子建设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民参与

改变,始于几场“院落夜话”

84938b3ef60718f9e03385b19a3f532.jpg

村干部积极参与院落夜话,了解民情民意。  

去年入秋后

村干部发现

每到夜晚村民们习惯性聚集在广场闲聊

干部们主动搬着板凳

“入群”与村民闲聊“家长里短”

从陈世全老人生前反复念叨的“水淹菜园”

到陈新权反映的“排水不畅导致农田受灾”

干部们记下了23条迫切诉求

这些“沾着泥土”的建议

最终凝练成“清洁家园”方案

涉及港道加固和环境整治

解决防洪隐患,又美化村容村貌

微信图片_20250605074603.jpg.jpg

出门见景,小山村有了新变化。  

全民参与:治理模式之变

在村“两委”带动下

全村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曾经杂草丛生的土渠被规整的护坝取代

堤岸两侧新栽的香樟树吐露新芽

原本低洼地改造成了休闲广场

村民有了休闲娱乐新去处

担心工程成为“豆腐渣”的老人陈旺华

自发参与成为监督小组一员

他隔三差五去工地东瞅瞅西望望

最后他说

“这个工程很扎实,肯定管得长远!”

微信图片_20250605074555.jpg.jpg

水晏河清,是村民的夙愿。   通讯员 供图

一条港道的整治

悄然演变成乡村图景的全面重塑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群众观念中

“修路架桥是政府的事”这种陈旧观念改变了

如今只要是公益事业

村民们主动捐出菜园

让出施工通道

甚至适当让出屋基

木港镇镇长杨加兵说

坳头村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

是“说事、议事、主事”治理逻辑的创新

这个村正是充分发动群众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聚光灯下唱主角站“C位”

让基层治理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bdfbe44ba75ffe3d7159ce5c85e991c.jpg

村景一角。

共管共享:管理逻辑之变

小小一条港的治理

其实并不容易

而治理后的管理

则更需要全民共管。

村民陈新於每天都看在眼里

白天跑工地,晚上聊心声

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当家人”

他说

“自家孩子自家疼,港是自己修好的,管护都有责任。”

今年汛期来临前

村“两委”组织了多轮“拉网式”排查

通过入户宣传织密安全防护网

防汛抗旱“预防为主,防重于抢”

天灾事关生命财产安全

所有人重任在肩

村支书黄开泗总是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

为让港道长久水晏河清

这个村干群长期坚持清理河道

驻村工作队长李昌华说

从应急响应到长效管护

坳头村基层治理的韧性和长久度

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增强

坳头村的故事

折射出新时代阳新县乡村治理的深刻变革

微信图片_20250605074526.jpg.jpg

家乡建设不仅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与共”。   通讯员 供图

木港镇党委书记吴力说

如果把乡村振兴建设比作一副宏大的蓝图

那么基层治理这项“绣花工”

就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

正是充分激活了群众的主体意识

眼下的坳头村正悄然转变

乡村面貌变得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最关键的是

群众向美、向好、向善的“心气儿”齐了——

乡村建设共同参与下

不仅能“各美其美”

更能将“美美与共”的思潮外化为实际

策划:阳新县木港镇党委

执行:曹泽楷、徐婉茹、周佳丽

记者:田城

【责任编辑: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