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曼晶晶)仲夏时节,东湖村社区飘起阵阵甜香。7月24日,武昌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珞珈山街道东湖村社区,以“以糖为笔,绘就非遗诗意画卷”为主题,为30余名青少年打造了一场沉浸式非遗糖画科普活动。通过工艺展示、文化溯源与互动体验三大环节,孩子们在糖丝蜿蜒间触摸千年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活动现场。 通讯员供图
活动现场,糖画老师以铜勺为笔、糖液为墨,在不锈钢板上勾勒出各种样式的图案。随着手腕轻转,糖丝如游龙般蜿蜒,一幅栩栩如生的糖画便跃然“纸”上。“运勺时手腕需松紧有度,糖液流量全凭指尖控制。”老师边讲解边示范“画龙点睛”的绝技——只见糖勺轻点,龙眼瞬间透出神韵,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糖画“一气呵成”的技艺精髓,更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非遗“手艺温度”的独特魅力。
“从明代的‘糖丞相’到清代的市井艺术,糖画始终承载着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讲解环节,老师结合唐代诗人陈子昂“倒糖人”的典故,将糖画的发展史娓娓道来。现场展示的糖画题材分类图鉴中,《西游记》师徒、牡丹凤凰、十二生肖等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原来糖画艺人通过加粗底部来防倒!”听到老师揭秘传统工艺的“巧思”,孩子们恍然大悟,感叹“老祖宗的智慧藏在每一处细节里”。
活动现场。 通讯员供图
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糖画师”,尝试绘制简笔图案。尽管初次运勺时糖液滴落不定,但在反复调整中,他们逐渐掌握了“慢流糖、快提勺”的诀窍。更令人欣喜的是,老师为每位儿童定制了生肖糖画,并现场传授“底部加粗三倍”的防倒秘诀。“我的小蛇终于站稳啦!”一名男孩举着作品欢呼道。这种“教学+定制”的模式,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严谨性,又赋予了非遗鲜活的当代生命力。
通过此次活动,青少年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在实践中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乐趣与价值。接下来,东湖村社区将持续联动各方资源,推出更多“科普+非遗”特色活动,为青少年搭建文化传承的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