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和他的亲弟弟马晓云、马天民三位英雄先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留下了“一马三司令”的故事。山东淄博市北旺村的马耀南故居仍保存着三兄弟的铜像与事迹展陈。今天,一起探访“一马三司令”的英雄故事。
总台央视记者 张仲鲁:“我们的队伍发源在黑铁山西,红旗飘扬在山顶上……”这首《黑铁山起义歌》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它的旋律了,但是诵读歌词,依然让我们热血沸腾。1937年寒冬,一群热血青年在黑铁山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日赞歌,其中就包括马耀南烈士。
《马耀南传》作者 高元盛:他组织了抗日训练班,叫民众夜校,马耀南出任校长。但实际上这个夜校就是为了抗日的,培训了黑铁山起义的骨干分子。当时起义军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一支枪都没有,这些学生和老师还都穿着长袍马褂,所以说当地的老百姓不叫他们游击队,叫他们大褂子队。这些学生们筹集了3支破步枪8把大刀,这就是当时的武器。
1939年夏天,一场恶战在刘家井打响,马耀南带着部队,拿着简陋的武器,硬是顶住了5000多名敌人的进攻。当马耀南乘胜转移到桓台牛王庄时,不料日军又向牛王庄扑来。在部队向东转移时,马耀南不幸遭敌人伏击,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
在马耀南的影响下,弟弟马晓云、马天民也参加了八路军。后来马晓云任清西军分区副司令员,马天民成为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独立营营长。两人也先后在对日作战的战场上英勇牺牲。
总台央视记者 张仲鲁:“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这首抗战时期在清河平原传唱的民谣,如今依然在周村地区回响。今天,我们循着跨越历史的声音,来到北旺村,探寻先辈的足迹。
马耀南的孙子 马拥军:这就是我爷爷马耀南,多数人认为他是偏文弱的文化人,实际他是坚毅的性格。武装抗日就是他作为中国人的觉醒。
马拥军说,正是受了爷爷的影响,他们兄妹六人,有五人都参了军。
马耀南的孙子 马拥军:这种影响是无声无息的,不是说要求你怎么样,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传承。
总台央视记者 张仲鲁:我现在是在淄博市烈士陵园,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位烈士的陵墓在这里守望着他们所热爱的土地和人民。从1937年,马耀南投身抗日,到1944年马晓云壮烈牺牲,7年间,三兄弟毁家纾难,用满门忠烈诠释了什么是烈士之爱国也如家。青山埋忠骨,山河永铭记。愿今日之盛世安宁,可以告慰所有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奉献的人们。
体验志愿讲解员 探寻山崮间的红色记忆
在寻访“一马三司令”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马耀南带着“脱下长衫赴战场”的决绝,在黑铁山举起了抗日旗帜。而这样的赤诚与担当,还有很多。
在跟大峰山现场教学基地的讲解员学习了讲解技巧和相关知识后,主播张仲鲁尝试着做了一回志愿讲解员。在这里,曾有一支极富传奇色彩的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大峰山独立营当时就被编入了六支队二团,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被誉为“山中猛虎 军中铁拳”,而老虎营军旗就是六支队二团二营的荣誉军旗。
总台央视记者 张仲鲁: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老虎营军旗在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
抗日战争时期,南黄崖村是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指挥中心和武装力量驻扎中心之一,也是延安与山东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
沿着讲解路线,我们从大峰山现场教学基地走到南黄崖村。该村地处大峰山东麓黄崖谷地,三面环山,山势险固,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大峰山独立营营部旧址,院子里有不少秘密通道。
沿着导览图,我们找到了隐藏在偏僻角落的槐抱椿·星火小院。
院内古树树冠硕大,枝叶茂密,笼罩着整个小院。槐树的正中是一棵直挺挺的椿树,两树浑然一体,紧密拥抱在一起,当地人称为槐抱椿。抗日战争期间,老百姓为部队筹粮筹款、掩护伤员、传递情报曾在树下进行,可以说它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也是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历史见证。
青春接力创新探索 让红色故事走进人心
山东各地的讲解员、志愿者正不断探索创新——从走访老兵到拍摄短视频,从单一讲述到排练情景剧,大家正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抗战英烈故事。
26岁的穆宝宇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出于对历史的热爱,大学毕业后他决定返乡,成了大峰山现场教学基地的讲解员。
大峰山现场教学基地讲解员 穆宝宇:刚开始我认为,做讲解工作就是把讲解词中的事情原原本本地给大家讲出来就好,但是在我工作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有的人问我,这个人物他的籍贯是哪里、他几几年出生、他是如何去世的、他家里现在还有什么人?我回答不上来。
为了讲透历史,穆宝宇开始“深耕式”学习——跟着老讲解员走访革命后代,去党史馆里梳理历史脉络,甚至还会跟着村民学方言,让讲解时能更贴近当年的语境。穆宝宇说,讲解员的工作不只是“传声筒”,而是要让参观者真正走进那段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信仰力量。
除了线下讲解,穆宝宇和同事们一起尝试用短视频传播红色故事。
山东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有不少革命遗址。眼下,正值暑假,不少地方正在排练新剧目,其中有很多演员都是当地的村民、志愿者。
正在南黄崖村排练的《杨大娘认干儿》话剧,就是村里的志愿讲解团自己编排的,故事取材于1940年冬天的真实事件,游击队员刘振武重伤被困,村民杨大娘为掩护他,当众认作亲儿,用智慧和勇气躲过了日军的搜查。
南黄崖村志愿讲解团负责人 马骏:我经常到这村子来走访老人,采集到点点滴滴的红色故事我们编辑成册,我们也编辑了一些红色主题的小话剧、情景剧,让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还有我们当地的观众,真正地从红色故事中受到教育。
同样,淄博市周村的润心书屋,志愿者们编排的《耀南与母亲》也正在上演,台词里的“娘,我去打鬼子了”,总能让台下观众落泪。
观众 张建国:今天这个演出非常受感动,这个情景剧我以前也看过,但是今天这个表演特别打动人心。
据介绍,这部红色剧目的演员全都是当地的志愿者,在山东已经巡演了近五年的时间。接下来他们还将持续探索更富时代气息、更具情感温度的教育形式,让红色教育真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