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老宅院被日军战机炸毁 这个大家庭在人民政府一纸地契中新生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07:57 来源: 湖北日报

7月14日,恩施市悦融湾小区,陈佐汉老人正在查看家族曾经向恩施县人民政府递交的《申请》。

陈佐汉家中的《湖北省(恩施县)人民政府继承契纸存根》。

采访对象:恩施老字号“陈聚发”后代陈佐汉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7月14日,恩施市悦融湾小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79岁的陈佐汉老人身上。他银发如雪,精神矍铄,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书桌上那张泛黄的纸——这是70多年前,恩施县人民政府颁发给他们家的《继承契纸》的存根。

指尖触碰着历史的褶皱,老人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将一段尘封的家族往事娓娓道来。

70年老字号毁于日军轰炸

“这是我爷爷陈奇珍,用血泪和期盼换来的‘新生证’。”陈佐汉的目光凝视着那张泛黄的《继承契纸》,思绪飘远,“每次看到它,就想起爷爷。1939年那个夏天,日本人的飞机把我们家70年的基业炸成一片焦土,爷爷每一次念叨都泣不成声。”

陈佐汉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墙壁,回到了恩施老城东门中山路78号——那个由他曾祖父在清朝同治年间购得、紧邻清江的四进大宅院。

“那是我们陈家的根啊!”陈佑汉回忆,老宅是一栋徽式建筑,坐北朝南,紧邻清江河,横阔约40米,纵深约120米。第一进是临街铺面,第二进是烟叶发酵、打捆、刨制烟丝的作坊,第三进是住房、堂屋、餐厅和厨房,第四进是花园、库房和杂物间。

民国时期,爷爷陈奇珍继承家业,在此经营酱园、丝烟,“陈聚发”商号历经70余载风雨,成为恩施城有名的老字号。“当街铺面离东城门仅百步之遥,附近还有水府庙、三义宫、天后宫和施南署府,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陈聚发’商号生意也很是红火。”陈佐汉说。

1938年武汉沦陷后,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部和湖北省政府西迁至恩施,省内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机构、人员及大量设施,同时撤迁至恩施境内,这座山城骤然成为日军的眼中钉。据《恩施县抗战史稿》记载,从武汉沦陷至1943年底,日军共空袭恩施419架次,投掷燃烧弹740余枚,炸毁民房958栋,炸死无辜平民497人。

1939年6月7日至9日,日军连续对东门一带进行轰炸。

“那次轰炸,丢的炸弹多是燃烧弹,恩施城一片大火……”《恩施文史资料》详细记载了日军空袭给这座城市造成的惨状。

陈家也未能幸免于难。“除了最里面的库房和杂物间侥幸躲过劫难外,其他的一切,祖祖辈辈的心血,全都化成了灰烬!我二叔陈雄宇倒在血泊里,什么都没了。”陈佐汉说,“陈聚发”商号及其招牌,在大火中永远消失了,陈家从此一蹶不振。

家业倾覆,亲人罹难,陈家被迫逃到城东七里坪鸭子塘乡下避难。颠沛流离中,爷爷陈奇珍因患白内障导致双目失明。全家靠变卖田产度日,父亲陈雄肇在教育界谋职、三叔陈雄义在福星和绸布店当学徒,一家人节衣缩食,苦苦支撑。

人民政府的一纸地契让废墟重燃希望

1945年抗战胜利,陈家老小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满目疮痍的恩施城,蜗居在昔日宅院仅存的残破库房里。

1946年,陈佐汉出生,命运却未给这个劫后余生的家庭喘息之机。“我出生才17天,母亲就走了。6岁那年,积劳成疾的父亲也撒手人寰,奶奶随后去世。”年幼的陈佐汉,与双目失明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极其困难。

1953年,恩施县人民政府开始对城市私有房地产进行登记确权。“房子都烧没了,地契也成了灰,时间也过去了十几年,老宅院那一片面目全非,怎么登记确权?”陈佐汉回忆说,“爷爷虽然看不见,但心里明白这是大事。他请人代笔,详细写了一份《申请》,把1939年日机轰炸、房屋地契被毁的经过原原本本讲清楚。”

这份浸透着血泪的陈述,得到了街坊邻里们的一致证明。人民政府经过反复核实,认可了这份申请。

“1953年1月,就是这张《湖北省(恩施县)人民政府继承契纸》发到了我祖父手上。”陈佐汉的手再次轻轻抚过那张泛黄的纸,“就是这一纸地契,确认了我们陈家对这片土地的权利,给了我们家一个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薄薄的一纸地契,如同废墟上投下的一缕阳光,驱散了笼罩家族多年的阴霾。1956年,恩施军分区与陈家置换房屋,全家得以搬入恩施三义宫壹号后栋。“一家人总算有了个安稳的家,慢慢恢复点元气了。”陈佐汉说。

如今,这份《申请》和《湖北省(恩施县)人民政府继承契纸》原件都收藏于恩施市档案馆。直到1989年3月27日,陈佐汉才第一次见到这两份原件。

以我的双手重建家园

初中毕业后,陈佐汉进入恩施建筑公司工作。他从建筑工人干起,凭借勤奋和钻研,一步步成长为工程师、经济师,后担任恩施市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工作之余,陈佐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199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两度荣获民盟湖北省委“优秀盟员”称号,担任过州政协委员。

2006年,退休后,陈佐汉仍然闲不住,将满腔热忱倾注于笔端。他殚精竭虑编撰本族宗谱《西家坎陈氏源流》,三易其稿,以家族变迁反映家国命运;孜孜不倦探索恩施少数民族史、土司史、名门望族史,先后编撰《薪火如歌》《离休干部在恩施》《胜利街社区志》等。

从2016年到2024年,陈佐汉潜心挖掘研究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移驻恩施(战时省会)的历史,聚焦爱国民主人士的活动及党的地下对敌斗争,撰写系列文章,荣获2024年民盟中央盟史研究先进个人。

抚今追昔,陈佐汉老人的脸上是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满足。大女儿在恩施职院教书育人,二女儿是一名军医,孙子们都上大学了,老两口在女儿购置的居所里安享晚年。

一个家庭的命运,是一个国家命运的缩影。不久前,陈佐汉结合国家和家族蒙难的历史和经历,以《我辈当自强 国仇家恨永不忘》为题,撰写了一篇自述文章,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给恩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文章结尾,他写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