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北部水域,荷叶铺展开来,满眼皆是绿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郸 张灿
通讯员 李斌
8月11日9点半,细雨蒙蒙,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主任罗东平驾驶快艇驶入螺山镇水域查看水位。望着湖面连片舒展的野莲,他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挖沟咀水位,24.67米……”回到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华将最新水位数据录入电脑表格。
今年以来,在多部门共同努力下,洪湖湿地植被覆盖面积由2023年的13.67%提升到30%,增加约10.1万亩、增幅119%。
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片刚焕发生机的湖泊面临严峻考验:18万亩水草能否安然度汛?
汛期大考:水草为何“怕水”
治湖,为何如此怕汛期?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厉恩华长期关注研究洪湖治理。在他看来,气候变化会对洪湖水生态产生重大影响。从时间节点看,2016年流域性大洪水和2020年历史性大洪水,都加速了洪湖水生植被的退化、消亡。
“水位涨速是关键。”罗东平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野莲等植物日均生长仅1―2厘米,若水位一夜上涨5―6厘米,植物便有被淹死的风险。尤其是,汛期往往水体透明度较低,如果汛期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会阻碍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厉恩华强调:“汛期,应尽量减少高水位维持的时间,以降低对水生植物的伤害。”
四季“水位图”守护水草家园
截至目前,入汛以来洪湖最高水位为25.2米,这为植被生长创造了适宜条件。
罗东平分析,今年汛期能有这样的局面,关键在于科学调控的精准落地。
汛期来临前,通过采取一级泵站预排、部分二级泵站限流等措施,提前腾出库容,为洪湖留下足够余量。
进入汛期,洪湖流域发生较大降雨过程,当预报洪湖水位将快速上涨,各子区有防洪排涝风险时,便及时启动各统排涵闸、泵站,科学调度各水利工程,尽力减少入湖水量,减少洪湖高水位时长。
水位调控并非汛期专属,而是贯穿全年的系统工程。如何实现精准施策?荆州市水利和湖泊局绘制了一份详尽的四季“水位调控图”,细化洪湖水位调度方案,在守住最低生态水位底线的同时,为水生植物恢复创造最佳条件。具体来看——
9月20日至10月30日,将洪湖水位逐步降到24.00米,兼顾鱼类生境。
10月30日至次年4月20日,水位控制在23.70米左右,不低于23.50米,在此期间进行露滩晒湖,促进水生植物恢复。
4月20日至6月10日,水位按24.00米控制,尽量保证入梅前水位不超过24.20米,确保防洪安全。
汛期的核心则是尽量减少高水位时长,促进水生植物存活保育。
“8月14日有雨,15日后转晴。”罗东平查完天气预报,长舒一口气,“今年这些水草,极大可能安稳度汛。”
湖面的野莲在雨雾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应和这份信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