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二十年“两山”实践林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美丽湖北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08:25 来源: 湖北日报

长江天保工程西陵峡两岸全面复绿。 (宋世平 摄)

罗田板栗丰收。

江豚逐浪。

麋鹿成群。

随县岳雄丰油茶基地。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十载春秋流转,“两山”理念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融入生态文明的血脉,指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

湖北是林业大省、湿地大省、生态大省,林业在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一江清水永续东流”,提升美丽湖北生态承载力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使命。二十年来,湖北以林为笔、以水为墨,深植“两山”理念,让林业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如今,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1.14%提升至42.45%,林业总产值从350.2亿元增长至5751.4亿元,水清岸绿间,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生态画卷日日新。

生态修复提质 筑牢绿色屏障

被誉为“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大冶市,如今林海覆山、清波映岸,完成了从工矿型城市到生态型城市的转身。这片土地上30万亩生态修复成果,正是二十年来,全省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国土绿化、湿地保护和城乡绿化,筑牢绿色屏障的生动注脚。

全省聚焦武陵山、秦巴山及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接续实施绿满荆楚、精准灭荒、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行动,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落地见效。咸宁幕阜山区曾因杂草丛生火灾频发,通过精准灭荒造林55.8万亩,辅以科学抚育,如今林成火退,重现安宁。全省3650.5万亩新绿铺展,质量稳定、功能完备、林相优美的森林屏障已然成形。

远安县桃花岛生态湿地公园,沮河淌过,一步一景。2018年启动的生态修复,让昔日杂乱的集体用地蜕变为“城市绿肺”,远安县77.29%的森林覆盖率,让其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湿地保护的荆楚样板同样亮眼。以《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纲,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水上水下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推进,退化湿地重焕生机。汉川汈汊湖,昔日鱼塘今化身江汉平原的湿地明珠。退垸还湿工程成效斐然,湖面开阔,珍禽蹁跹,水质跃升至Ⅲ类。如今,全省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处、国家重要湿地11处、国家湿地公园66处,武汉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汉召开,世界看到“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城乡绿化的画卷更添诗意。漫步荆州长江生态廊道,江风携草木清香,绿树与古城墙相映。这座2019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的古城,是全省城乡绿化的缩影。在“关注森林”委员会引领下,七届生态文化论坛播撒爱绿理念。11座国家森林城市、52座省级森林城市、六千余个森林(绿色)乡村星罗棋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正从愿景化为寻常风景。

从工矿之地的绿色转身,到林海湿地的生机盎然,再到城乡之间的绿意交融,绿色,早已成为湖北最鲜明的底色。

严格常态管护 守住永续财富

在十堰的山林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已走过二十余载。森林覆盖率从45.65%跃升至72.01%。中华秋沙鸭、小勾儿茶等珍稀动植物重现,清流永续北上,这抹生态亮色,见证着湖北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守牢森林资源与生态安全的坚实足迹。

守护绿意,先织密责任之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印发后,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应声而立,5.67万名林长巡林履责。“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格局日渐清晰,每寸绿意都有专属守护者。

在宜昌,林业执法革新机制,多部门联动快查快处,30日内速决违法线索,处理结果当日录入平台。2024年案件查处率居全省前列。这样的力度,源于湖北用最严制度、最严密法守护绿色家底:修订《湖北省林地管理条例》,出台《湖北省天然林保护条例》等法规,强化违法图斑监测与林草综合执法,严打破坏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行为。涉林违法案件连年下降,正是法治护绿的明证。

守护的温度,刻在古树的年轮里。恩施利川的“0001号”水杉母树,曾因生长衰弱牵动人心。2021年起,专家团队为其定制“康复方案”。如今,母树焕新颜,600余株幼苗在林下悄然生长。

这样的故事,在荆楚山林间不断上演: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生态补偿制度持续完善;珍稀动植物救护繁育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加强,江豚、麋鹿、金丝猴等珍稀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图卷愈发斑斓。

盛夏的九宫山,清凉中透着警觉。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叮嘱传到田间地头、家家户户:“大爷,烧荒的小火星,也可能蹿成大火。”村民纷纷响应,干群携手共织防火“活防线”,于烟火日常中守护青山安澜。防火防虫,这根弦时刻紧绷。

如今,全省构建起“天空地人”四位一体预警监测体系,建立起中部“六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1.7万公里防火隔离带蜿蜒如脉,连续15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见效,有害生物成灾率降至7.81‰,为森林健康筑起防线。

湖北以全链条举措守护绿色家底,让每片林海、每株草木都成为生态安全的坚实基石。

转化生态价值 惠泽万家民生

荆楚大地,林丰物阜。随县油茶硕果累累、罗田板栗饱满垂坠、鹤峰箬竹郁郁葱葱……这些深植沃土的名优林产,正蓬勃生长为湖北富民强省的绿色支柱。

2024年,全省经济林产品产量超120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较2005年实现24倍跃升。这不仅是产业的腾飞,更是湖北依托丰饶林业资源,高效转化生态价值、铺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画卷的生动实践。

全省林业产业版图远不止于经济林的丰饶。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旅游康养等产业多点开花。竹溪县的荒坡上,退耕还林种出“拐枣+茶叶”的立体景致,“公司+合作社”架起致富桥,林间耕耘添收益,既护青山,又富民。咸宁整合森林与温泉资源打造“森林避暑+温泉冬养”四季康养模式,武当山融合道教文化与林海景观塑造“森林道教康养”特色品牌……全省赏花经济、森林旅游康养势头强劲,197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位居全国前列。

绿水青山的价值,正以更创新的方式流淌,林业碳汇这条路越走越宽。2024年6月21日、7月19日,长阳土地岭林场、秭归九岭头林场分别签发湖北省首张和三峡库区首张林业碳票,2张碳票首个5年核算期碳减排量共7.95万吨,将用于会议活动、生态损害等碳排放中和及个人自愿减排,森林资源实现了不采伐也能卖的巨大转变。

宜昌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6000多名林业富余职工被妥善安置,从精准扶贫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林农兼职护林。全市国有林业职工年收入从2000年的8000元增长至2020年的80000元。

全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严格兑现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退耕还林等林业惠民资金超330亿元。

湖北林业正以多元实践,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书写着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新篇章。

深化重点改革 激活澎湃动能

荆楚山林间,改革的活水正滋养着每寸绿意。二十年来,湖北持续深化林业重点领域改革,用制度创新激活生态潜力。

山林定权,人心归安。长阳的山林里,曾因一块林地争执二十余载的李姓兄弟,终于在林权确权整改中握手言和。林业人踏遍山岗厘清界碑,全省374.1万宗林地确权,进一步激活林区金山银山。

全省林权综合监管系统织起一张网,林权管理与不动产登记信息互联互通;襄阳市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经验和恩施市集体林权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取得明显成效,被编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案例集”,让山林在规范中释放价值。

“林场的风景很美!”钟祥市民常爱去盘石岭林场来一场“林间徒步”。这份惬意背后,是钟祥市依托国有林场优势森林资源和技术人才,完成了15万余亩森林经营项目,森林质量稳步提升。

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目标,全省国有林场整合优化,数万名职工被妥善安置,管护方式与监管体制全面创新,改革获评国家“优”等次。2025年2月,确定京山市虎爪山林场、太子山林管局等10个林场为首批现代国有林场试点建设单位,第二批试点申报也已启动。

五峰后河保护区的山路上,勘界立标的标志清晰醒目,社区“一户一档”记着护林细账,信息化平台实时守望全域。转思路、严管护,如今,这里珍禽渐多,草木蔓发,自然保护地的故事鲜活展开。

《湖北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出台后,神农架国家公园创建稳步推进,恩施大峡谷-腾龙洞跻身世界地质公园,七姊妹山等“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让湖北绿色名片愈发鲜亮,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保护地体系,正守护着荆楚生灵的家园。

营商沃土,畅通绿途。20余项行政许可权限下放,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的20%以内,“一网通办”让林农林企少跑腿;国家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应保尽保、即报即批,绿色发展的路越走越顺畅。

湖北林业改革正让每片山林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写就隽永新篇。

科技点绿荆楚 智慧护佑青山

木林子保护区曾经依赖脚步丈量的巡护,如今被“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之眼取代。数百感知设备如星辰散布林间,AI精准识别生灵、预警风险,物联网平台织就生态守护网,森林防火形成“监测—分析—响应”闭环,物联网平台让生态管理“一屏统览”。这处秘境的智慧转身,正是湖北二十年林业科技创新的鲜活剪影——科技兴林与信息化建设的深耕,为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创新之泉,浇灌出丰硕成果。碧波荡漾的府河湿地上,青头潜鸭悠然游弋。武汉湿地保护中心的智慧大屏正实时守护着这4.6万公顷的生灵家园。“天—空—地”一体监测网络精准识鸟、迅捷预警,获国际赞誉。针对其繁殖困境,创新应用的人工巢台技术国内首获成功,百余浮巢助力种群延续。

从中央财政推广项目到遍布各地的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山林间开花结果。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扎根荆楚,林业专家身影活跃在基层一线。科技兴林的动人故事不断涌现:保康核桃产区曾因技术“水土不服”,35万亩果树成“观赏树”,林农增收遇阻,省林科院专家团队进山破题,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益跃升”;罗田垂枝杉的秀美身姿、五峰五倍子的点绿成金,皆是科技赋能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鲜活例证。

智慧林业的脉络,已在荆楚大地加速延伸。五峰县后河保护区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建成“1+N”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实现“一网管全区,一屏观全域”;卫星互联网破解森林深处监测难题,无网无电地区数据实时回传。放眼全省,智慧林业统领信息化建设,卫星遥感俯瞰山河,无人机巡航精准高效。一张覆盖全域的林业专网、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一套“天空地人”无缝监测体系、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心和综合“一张图”,共同构筑起“一张网、一套数、一张图”的智慧管理新格局。林业,正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崭新姿态,成为“数化湖北”不可或缺的绿色引擎。

科技正推动生态保护从被动转向主动、从经验主导迈向数据驱动,为“两山”理念落地提供可复制的湖北范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征程上,湖北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循着“三绿”并举、“四库”联动的路径,以提质、兴业、利民为导向,推进实施林业五大行动,构建森林生态屏障、林业要素保障、绿色产业支撑、网格化责任管理、现代林业治理等五大体系。这份执着,正为筑牢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添绿赋能,为绘就美丽湖北新画卷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策划:湖北省林业局

撰文:杨光明

供图:湖北省林业局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