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戴蕾蕾)时光流转,于荆门市东宝区仙居乡而言,是一部写满温度与变革的民生档案。从政策模糊、申办无门,到救助精准、服务上门;从群众跑腿、反复打听,到数据跑路、干部下沉——社会救助工作经历了一场从理念到机制、从方式到内涵的深刻变迁。
群众办理业务。 通讯员 供图
从“碎片化”到“一张网”,兜住最急需的人
曾经,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往往要跑多个部门、开一堆证明,“找不对门、问不到人”是常态。如今,依托区、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一窗受理、协同办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精准识别困难对象,把有限的救助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一扇窗口、一套流程、一张网络,稳稳托起了民生底线。
从“坐窗口”到“进家门”,温暖最难走的路
变化,不只体现在机制上,更写在了干部的脚印里。仙居乡的基层干部和民政专干不再是“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走进田间农院、百姓家中,摸排困难、宣讲政策、代办手续。尤其是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工作人员上门办理、送政策到炕头,已成为常态。“我们多跑腿,群众就能少操心。”工作人员讲道。他们不仅是办事员,更是民情联络员、政策宣传员,让救助工作有了温度、接了地气。
走访群众。 通讯员 供图
从“纸堆堆”到“数据流”,精准最该帮的人
科技赋能,让救助工作更聪明、更透明。以往纸质档案成堆、查询困难,如今一键录入、一网通办。群众手机一点就能申办救助,流程实时可查、阳光运行。通过大数据比对,系统自动预警,“错保”“漏保”无处藏身。救助模式也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实现致贫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三泉村王大妈高兴地说:“现在手机上就能办,又快又省事,再也不用户口本翻来翻去喽!”
为老人庆生。 通讯员 供图
从“保生活”到“助发展”,铺就最长远的路
三十多年来,社会救助早已超越基础物质帮扶,走向“物质+服务+赋能”的综合模式。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不断提质扩面;“救助+就业”“救助+康复”等多措并举,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激活内生动力。社会救助正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从“输血”走向“造血”,真正托举起困难群众对未来的希望。
三十多年来风雨兼程,社会救助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变得是方法、是手段、是理念,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它用实实在在的变化,书写出“人民至上”的基层答卷,也让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在这片土地上愈发清晰、温暖、动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