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两代人、半世纪,湖北来凤安子堡村“种子革命”育出产业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30日15:44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通讯员 向相辉 罗成都

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安子堡村凭借便利交通、平坦地势与肥沃耕地,加之四面环山造就的冬暖夏凉气候,成为天然的水稻良种繁育沃土。多年来,该村村民与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指导下,深耕水稻良种繁育产业,成功打造特色品牌,让安子堡村跻身湖北省十大良种繁育基地。

人物为核:两代“种人”的接力与坚守

8月24日,安子堡村四组台子丘的稻田里,76岁的梁元付正和老伴忙着给第二批水稻良种授粉。“今年种了16亩良种水稻,第一批已经收完,第三批也快到授粉的时候了。”汗水浸湿了衣衫,他脸上却满是笑意。

这份坚守始于1975年——当年三胡乡在安子堡村设农科所搞水稻良种繁育,梁元付主动加入,慢慢学会了繁育技术。1984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凤县成立种子站统购统销水稻种子,他每年繁育5亩左右良种;2001年种业市场化改革后,外地企业扎堆涌入导致市场混乱,不少村民放弃制种,他虽缩减面积,却没停下脚步。“怕技术丢了,也信这行有奔头。”2015年时,全村仅存200亩种子田,他是少数坚持者之一。

2016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与省科技特派员伍发明带来支持,65岁的梁元付果断扩种10余亩。在他带动下,全村良种繁育面积扩至1090亩,周边60余户村民也加入进来。如今,湖北4家种业企业在此开展8个品种试验、4个品种制种,总面积达3285亩。“只要能干活,就制种到80岁。”梁元付的话里透着坚定。

比梁元付晚些入局的伍发明,同样为“种子”倾注半生。1994年从恩施农校毕业后,他在来凤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时发现,传统水稻种植收益受市场、天气双重影响,很不稳定。经过分析,他认为水稻良种繁育作为订单农业,只需应对自然风险,是条可行之路。此后10余年,他潜心钻研,掌握了全套繁育技术。

2005年,伍发明迈出关键一步:与安子堡村委会签署300亩土地流转协议,再和107户村民签合同建育种基地。可推广初期,村民却不买账——2002年县种子公司改制后,曾有制种员因技术差、不守信而让村民受损,大家直言“又来骗我们”。

为打破信任壁垒,伍发明搞起“先示范后推广”:每个村选2-3户试种,见成效再铺开。几年间,全县适宜育种的村庄都种起了良种水稻。如今,他建的基地亩产稳定在200公斤,村民每亩纯收入超3000元。不仅如此,他还成立富民种业专业合作社,带动6个乡镇发展育种,成为湖北中种、福州农佳种子等企业的稳定供应商。

时间为轴:产业发展的三大关键转折

1975年农科所设立,标志着安子堡村水稻良种繁育正式起步。此后25年,从集体统一繁育到家庭联产承包后的小规模种植,再到县种子站统购统销,产业虽缓慢发展,但村民掌握了基础技术,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2001年种业市场化改革打破原有格局,外地企业无序竞争导致种子产量降、质量差,纠纷频发,多数村民放弃制种,产业陷入低谷。但以梁元付为代表的少数人坚守,保留了200亩种子田与核心技术,成为产业“火种”。

2016年成为产业转折点: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定点帮扶,将水稻制种定为该村主导产业;来凤县被纳入“一县一品”规划。工作队与伍发明合作,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供“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购销”服务,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同时,多方资源持续注入:协调高校建产学研基地,筹资金建图书室、搞技术培训,投7000万元搞国土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配20万元种子检验设备。如今,村里每年承接50-130个新品种试种,培育出10余个适宜不同地域的品种,“九优83”抗逆性强、“富优28号”亩产达800公斤,平均亩产超600公斤。

成果为证:从“种源”到“产业”的振兴蜕变

如今走进安子堡村,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玉米核心展示区里,稻穗饱满、玉米金黄,一派丰收景象。今年,该村承接国家与省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130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在此设立科研平台,产学研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

从50年前的小范围试验,到如今成为辐射周边、服务全省的良种繁育基地;从单户零散种植,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运营;从靠天吃饭,到科学育种、精准管理,安子堡村的“种子革命”,不仅育出了优质稻种,更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振兴的坚实道路。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