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十四五”期间 我国11个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31日16:10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十四五”期间,我国布局建设11个现代海洋城市。今年以来,各城市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加速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重点支持上海、深圳、青岛强化核心海洋功能与特色;推动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做强海洋优势领域;引导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城市向海发展。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经济与科技研究室主任 张平:从北到南,沿海城市积极布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积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一批大国重器在这里制造,一批新业态在这里孕育。

上海则以长兴岛为中心,加快建设船舶海工的研发设计制造高地。记者在江南造船、上海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等创新基地看到,AI建模、数字孪生等尖端技术,已深度融入船舶装备研发与制造核心环节。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助理 船舶+AI联合实验室主任 杨明龙:让AI替我们识别图纸,提取数据,帮助我们进行自动化三维建模。原来我们设计员要花费一二十人一两个月时间完成的工作,缩减到一两个人一两周来完成。

而深圳则着手建立深圳海洋大学,着力弥补海洋城市发展人才不足的短板。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 徐丛春:各城市立足海洋优势,形成了一批以现代海洋城市为引领的涉海区域增长极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海洋城市提供了优秀范例。

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

上半年,11个现代海洋城市不断优化港口布局,我国海洋交通运输形成了分层次发展新格局。

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5G无人驾驶集卡等智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11个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已超过60%,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

青岛港建成全国首个“氢+5G”智慧港口,氢能集卡车队规模全球第一;投用全国首艘“油电混合”智能拖轮和氢电拖轮;建设9座换电站、3座LNG加气站,实现集装箱码头港内短倒车辆100%清洁化替代,推动港口整体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山东港口青岛港安全环保科技部副部长 齐斌:年度可减少传统燃油消耗约2.5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7万吨。

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过程中,宁波舟山是全国唯一一个实施双城联动,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一个创新点。2024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目前,宁波舟山两地正共同建设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大宗商品战略资源配置枢纽。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厦门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通过海铁联运,港口不仅把生意做到了内陆省份,还让中欧班列直接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货轮,打造出一条海陆无缝衔接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 任国岩:通过打破各部门的业务协同壁垒,将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的响应速度。产业聚集与港口发展形成双向引力,最终实现港口能级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创新转型。

【责任编辑:肖梦吟】